从狂欢化到诗化--“70后”女作家叙事的转型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70后女作家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探究,指出新世纪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延续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承继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脉搏,在此时间,"70后”女作家日渐成熟,创作体现了诗化的叙事倾向。进入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逐渐远离了狂欢化叙事,回归现实的日常生活叙事己成为“70后”女作家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在日常叙事风格上,"70后”女作家保持了平淡、温和、冷静与宽容,把她们对生活的虔诚与无奈、对人的命运的卑微与无常娓娓道来。她们不写宏大的被整合了的日常生活,而善于抓住片段化的、偶然性的生活去表现,丰富了日常生活叙事的形态。"70后”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也没有回避“烦恼人生”,她们善于发现琐碎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用生活中的美化解生活中的烦恼与苦闷,她们善于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隐忍与淡定。她们在创作中有散文化的倾向,呈现诗意化特点。
其他文献
因从事写作教学,一直特别关注《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文章学巨著的实践品格,其《定势》篇与写作过程中的动态把握正相契合,值得从实践角度深加探讨。当前学术界对《文心雕龙·定势》篇的研究解读己不在少数,综览各家观点并细读原文,深受启发的同时,联系写作实际也有些不同的考量,本文拟从两方面对写作实践中的“定势”问题再加申述,以待商榷。从实践角度看,写作过程中的"定势"之势可从两方面理解:语势及情势."定势成文"
转韵问题,从现有材料看,曹魏时期就己提出来了。《文心雕龙·章句》说:“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从刘勰这段话来看,魏武帝曹操对押韵有过论述。这应该是可以见到的批评史上对转韵也是押韵问题的最早论述。主要看诗。从创作来看,押韵转韵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一些乐府,己经不转韵。但似乎从汉代文人诗开始,更多的诗不转韵。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之后,六朝至唐五言诗多不转韵
中国诗歌走上格律的道路,与音乐分离还是结合的问题引发了学界的讨论.笔者认为声律论的出现,是诗乐分离的产物,是为了促成诗歌自律,这是六朝文艺自觉的必然结果.刘勰之前,沈约对声律论的贡献非常大.沈约等人为代表的文学新变符合历史潮流,是六朝文艺精神自觉的必然产物.文学自觉促使文学理论家自觉探寻文学发展规律.于文采的自觉追求之外,又进一步探寻声律的规律.或者说,对"形文"、"声文"、"情文"的共同追求,才
本文的基本假定是:刘勰自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乃是指出文学的两种表现结果;藉此做为本文重释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义涵的研究焦点.虽然此一议题乃是近现代龙学研究领域中的熟题,然而综观学者研究进入,其虽始于此篇之补文的真伪问题的考证,并以此展开一连串有关〈隐秀〉篇之探讨:但无论是从微观、局部的研究路数进入,认为其是刘勰探讨语言文字之创作修辞上的问题,或是从宏观、全局的后设性诠释进入,展开连类引申
《文心雕龙·夸饰》对夸饰的手法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刘勰认为,文学创作需要使用夸饰的方法,并列举《诗经》等经典文辞,说明文章中的夸张手法自古以来便存在;刘勰强调,运用夸饰的原则是不以辞害义与夸而有节;文学作品恰当运用夸饰的手法,主要是为了更充分的表达文章的内容,通过对事物形象特征的夸大,可以将其本质更加真实的加以表现,从而达到摹难传之状、得言外之情的艺术效果.
在我国先民重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观念的影响和导引下,中国古代文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且独具特点的生态特质。"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蕴含了丰富的文艺生态思想。《原道》作为《文心雕龙》中纲领性的首篇,集中论述了文学的根本问题,在文学的本质与起源、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创作主体与自然(世界)关系等认识维度上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首先,刘勰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
本文选自苏叶的散文《星空不灭》,回忆了作者与史铁生先生的一些往事,阐述了作者与史铁生先生之间的友谊。在史铁生先生临终时作者对老先生的牵挂,与在老先生去世后作者内心的痛苦与失落。整篇文章透露出了作者对史铁生先生的还念。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中异军突起的力量,并将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部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计划.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提出"非遗"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将"非遗"保护与深度开发纳入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本文拟从
三千年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常见现象是自始致终伴随着"命题"的不断提出、发展、壮大."诗言志"这一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就是一个文论命题.文论史实况表明,"命题"是古代文论家表述思想观点、建构思想体系最常用、最有效、最基本的方式,因为古代文论大量的理论观点、思想原理的表述都是借助于命题而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运用“命题”来表述思想观点、进行理论建构是古代文论的一个显著特色。基于此,从“命题”角度研究古代
近年来,旅居或移民海外的华人作家在国内文坛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而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也逐渐成为热点.在备受瞩目的海外华人作家中,张惠雯不是最优秀的,当然也不是最受关注的,但她的小说创作已一种浪漫、古典、诗意、纯净之美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大陆读者关注,也开始引起批评家和相关研究者的注意.从已有的对张惠雯小说创作的研究看,大多对其所表现出的古典诗意、理想主义、批判反省精神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