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生性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化生性乳腺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方法 收集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的10例HPC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钼靶线、MRI表现。结果 10例MBC均为单发,其中6例位于左侧乳腺,4例右侧乳腺。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DCE)图像的自动化分析及监测骨肉瘤化疗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选择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长骨骨肉瘤的初诊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17岁,平均年龄13.4岁;其中胫骨近端3例,股骨远端2例.患者均在新辅助化疗结束后(术前)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获得"DICOM"格式文件.
由于外固定架在踝及Pilon骨折治疗中的疗效确切,其在中后足创伤中的应用日渐增多。最常见的适应症是开放性或高能量所致中后足创伤。本章重点介绍中后足骨折或脱位中应用各种外固定架的详细方式。严重的中足创伤常表现为重度骨缺损和各种粉碎性骨折,包块内侧柱(舟骨和内侧楔骨),外侧柱(骰骨和跟骨前侧),或中间柱(舟骨和外侧楔骨)。如果不能施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则应用外固定架稳定三柱及恢复解剖序列。另外,中足
目的探讨术前或全麻后颅骨牵引复位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下颈椎脱位患者,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在25岁-60岁,在入院后大重量颅骨牵引配合床头摄床头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复位情况或全麻后在肌肉松弛情况下颅骨牵引手法复位后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手术治疗。
目的: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neuralstemcells,ENSCs)发生增殖及迁移,促进损伤部位的恢复。甲基强的松龙(简称甲强龙)作为临床用药,其对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作用是未知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甲强龙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BIRC5/survivin genetic 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microRNA(miRNA)binding sites variant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ancer risk,but,the roles of genetic variants in BIRC5/survivin gene 3UTR and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健康宣教在腰椎微创术后快速康复中的运用,增进医护患之间的协作,以最大限度优化康复程序,达到病员"快速康复"。方法:对45例股腰椎微创术后病员进行了医护一体化的健康宣教,包括:监护仪的使用:仅监护术后2小时;疼痛管理:疼痛引起的情绪和应激状态阻止了快速康复。根据患者疼痛评分,合理选用口服止痛药,缓解病人的疼痛及焦躁情绪,为能锻炼创造条件。锻炼时机选择:术后2小时就可戴支具下床活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微创CDH在骨盆前环骨折治疗应用中的疗效分析。方法: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微创CDH治疗骨盆前环骨折7例,骨折分型按Tile分类方法:B1损伤1例,B2损伤2例,B3损伤1例,C1型1例,均采用双侧经皮在髂前上、下棘之间皮肤切口长约3-5cm,在髂前下棘上缘,经髂前下棘向髂后上棘方向各打入一枚CDH螺钉,术中透视闭孔出口位确定进钉点及进钉方向,通过骨盆正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融合远端固定椎相向去旋转对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影响,评估远端固定椎相向去旋转在AIS选择性融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资料完整AIS,平均年龄16.3岁,采用后路选择性融合/远端固定椎相向去旋转进行矫治,平均随访56.2个月.
目的:探讨对脊柱侧弯患者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脊柱侧弯手术患者要做好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术前护理:1.教会病人正确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练习深呼吸、爬楼梯,增加肺活量.2.减少外出,预防感冒,注意休息.3.指导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避免因术后不习惯导致尿潴留或便秘.4.教会病人侧身下床的方法.
医学影像学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知识和设备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医学影像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影像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新时代医学影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现代影像技术学科的新特点:①影像采集设备和显示方式的全数字化和多样化.②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技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③设备、技术、网络、诊断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④技术工作流程与传统模式出现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