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斗/GLONASS的组合授时接收机研究

来源 :2007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自主运行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特点,在融合俄罗斯Glonass定位系统基础上,提出一种组合授时接收机设计方案。研究了该设计方案中系统时差、联合导航解算及本地时间保持等问题,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案授时精度稍逊于GPS接收机,可作为一种GPS授时接收机替代产品用于工程实践中。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基于用户页面会话的Web应用测试覆盖准则,并用Z语言进行了严格的定义,避免了自然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
针对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嵌入式软件测试,总结了现有嵌入式软件测试的研究,具体分析了静态测试与验证、真实测试、硬件检测器测试、插装测试和仿真环境测试的技术,以及在PLC嵌入式软件测试中存在的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基于控制对象的仿真测试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种PLC嵌入式软件测试模型。
本文研究并实现一种基于CORBA的分布式服务的深度监控系统,在保证服务性能的情况下,该系统既能够监测服务的实时信息,又能够保存服务使用情况的详细信息,而且能够安全控制服务状态的转换。该系统能够对服务使用的详细信息进行汇总并以多种形式呈现给用户,辅助用户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服务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找出整个系统的瓶颈并进行优化。本文详细讨论了与该系统相关的概念、原理和实现的关键技术,并用实验数据证实
相干布局囚禁原子钟中的激光参量变化是影响其稳定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型三能级原子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半经典的密度矩阵方法,数值分析了不同激光参量对铷原子CPT钟信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两束激光强度的不对称对CPT钟信号的影响很大,而激光频率漂移对其的影响较小,此外,当激光强度不对称与频率漂移同时存在时,荧光信号会出现不对称,微波辐射信号会出现频移现象。
本文简要介绍了GPS导航定位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并着重介绍了利用美国ZarLink公司生产的GP2015和GP4020芯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嵌入式技术的GPS接收机。使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对原始观测数据拟合比对,实现GEO卫星轨道机动监测的算法。并用该算法对C波段转发式测轨网观测的“鑫诺一号”原始资料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定的机动开始时刻与卫星公司提供的机动开始时刻的误差小于3分钟。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组合导航系统中数据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原理和构成,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仿真并给出了目标航迹关联和系统航迹融合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很好地跟踪目标,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可信度。
本文分析了GPS时间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GPS时间系统与UTC和TAI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这三种时间系统运行机制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最后对于GPS在全球时间比对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阐述,给出了GPS CV和GPS CP两种时间比对方法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的可能应用和研究方向。
主要对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的"BPL长波授时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固态发射机研制和授时发播定时控制方案进行介绍。
本文提出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MARA(p,q)模型来对电离层球壳网点上的不同时间的总电子含量形成的时间序列直接对电离层球壳网点上的总电子含量进行预报的一种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我国上空的电离层进行了预报。在10天之内预报相对误差小于30%的网格点数占总的网格点数的比例在大多数情况下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