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膜下滴灌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来源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是干旱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全新技术范式,是我国农业节水领域自主技术创新的典范.该技术实现了覆盖技术与滴灌技术的融合,节水效果明显,可抑制次生盐渍化,适用于大田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其发展趋势应在于集成相关农业、水利、化工、机械等技术成果,建设绿洲现代控制灌溉系统.其后续研发工作应包括膜下滴灌机理研究、灌溉制度研究、田间滴灌系统优化以及多种覆盖方式下的微灌技术研发等.
其他文献
总结了国内外农业水土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对国内与国外在农业水土工程各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上述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本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和预测,最后提出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基于构建的畦灌数值模拟试验条件,借助微地形随机模拟模型和二维灌溉模拟模型,针对规格不同的三类畦田在同时考虑微地形和入渗空间变异的条件下系统模拟分析不同入畦单宽流量和坡度条件下微地形和入渗空间变异对畦灌性能的影响,讨论其影响程度与二者自身的变异程度和入畦单宽流量、坡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地形和入渗空间变异越强畦灌质量越差;微地形空间变异对畦灌性能的影响在Sd>1cm后更为显著,田块内入渗空间变异
总结了喷灌技术在新疆地区的应用现状,综述了新疆喷灌方面的试验研究和实践效果.认为喷灌技术在新疆特定区域的发展和应用完全可行,并提出了喷灌技术在新疆地区的发展方向及结合当地情况选择喷灌方式的原则.
山西省桑干河流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同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指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地表水体维持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所必须蓄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在此概念基础之上,构建了计算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理论方法.以桑干河为例,分河流生态基流、水面蒸发量、入渗需水量、输沙需水量以及污染物自净需水量五部分,概算了桑干河河
泾河夏季来沙量较大,预测泾河含沙率对灌区调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前三天泾惠渠灌区渠首泾河含沙率为影响因子,预测含沙率,预测相对误差在10%以内,并且随着测试样本的增加,相对误差有减小的趋势.
本文以构建的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为工具,选取漳河灌区内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模拟了渠系渗漏变化情景下水分循环的变化特点,并采用国际水管理研究院提出的水量平衡评价指标定量地分析了渠系渗漏对灌区小流域水量平衡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输水渠道水利用系数ηc增大后,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WPgross变大,但由于边际效益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水稻产量虽增大,但灌溉水分生产率WPI却减小.配水渠道水利用系数η配变大后,
为了防止希尼尔水库周边地区由于水库蓄水,导致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土壤盐渍化,希尼尔水库周边进行一年的地下水位观测,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地下水位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防止土壤盐碱化的主要措施为修建排水设施与控制灌溉水量.
本文研究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T)、相对湿度(Rh)、大气CO2浓度(Ca)等外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环境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中光合有效辐射(PAR)在大豆光合作用中起主导作用,中、高水处理(W2、W3)净光合速率(Pn)与各个气象因子相关性显著,但是中水处理(W2)更显著于高水处理(W3).
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膜孔灌灌施条件下自由入渗土壤铵态氮迁移、分布和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膜孔灌施铵态氮溶液时间的延长,土壤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大,主要聚集在膜孔附近饱和土壤范围内.灌施铵态氮溶液对土壤中原有的硝态氮具有淋洗作用,淋洗下的硝态氮主要聚集在湿润体边缘.铵态氮溶质运移较水分运移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且随着灌施时间的延长,滞后现象越明显;随着转化时间的延长,土壤铵态氮含量逐渐减小,硝态氮含量
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其中90%以上用于灌溉.由于传统的农田作业方法、不完善的灌溉管理制度和水量量测方法的落后,使得灌溉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因此,实现灌溉用水的自动化监测,对于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分必要.为了精确监测水稻全天乃至全生育期的灌水和田间耗水过程,从而使试验人员及时掌握水稻的耗水规律,做出灌水决策,本项目在桂林市农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