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求知精神促进中国科学发展——近代科学的传入和中国人对科学的片面理解

来源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抑制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心和求知欲,导致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在中国学习西方近现代科学的过程中,由于是"困而学之",注重实用,未能全面理解科学,客观上也抑制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发扬求和精神.
其他文献
本文关注以往忽视的中国近代测绘与地图事业的演化历程,通过查阅档案文献、地形图原件和相关文献,从组织体系、测绘业务、地形图应用和民间地图出版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近代中国的测绘事业通过引进、消化近代技术,逐步形成以军事测绘机构为主体的业务体系.测绘部门先后制定国土测绘计划,构建近代技术体系,拓展实测地形图测绘规模,在近50年的时间内逐步测制了覆盖当时国土三分之一面积的1:5万比例尺地表图,三分之二面积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丝绸织造、陶瓷和建筑三大技术与农、医、天(文)、算四大学科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纺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并曾在4000余年的漫长历史中领先于世界,当今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又跃居世界之首.然而,纺织大国并非纺织强国,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方式图通过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纺织业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提出新世纪中国由纺织
本文叙述了1959年——1978年期间,我国计算机事业在国际封锁、国内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调整和变化情况,并总结了这一历史阶段中出现的教训和问题.
本文在改进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史为鉴的系统研究与系统解决模式,反历史、现状和发展战略或规划等目标实现方案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进行系统研究,以改变利用历史资源低效的现状.并以中国互联网发展为例进展为例进行了分析.
本文试通过对近代中日两国的科技引进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为最终解决这个"李约瑟难题"提供可资参考的借鉴.
中外科学家提出,公元3——15世纪,中国科技处理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科技落后,而明清以来,近代科技反而在欧洲产生,中国则落后于欧洲,这是为什么?通过对我国与欧洲科技发展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明清以来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需求动力不强大,缺乏科技发展的阶级力量、科技创新的发祥地、科技发展的自由思想的氛围和科技发展的良好学术传统.
半个世纪以来,李约瑟博士提出的难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热烈讨论.本文仅从中国社会文化价值因素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对中国控科学落后的原因进行再探讨.中国近代社会是封建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其特征是高度集权,封闭禁锢,以人治代替法制,这种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内向的、稳定的、隔绝的文化机制.因此,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本文从六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即:1.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和经济背景;2.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发展的趋势;3.明清之际中国对西方科技的态度;4.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史上的地位;5.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受到制约及逐渐滞后的原因;6.中美同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初步认为,明清之际中国科技逐渐滞后受着错综复杂的内因和外因制约.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明清之际这一过渡时期
中国古代有科学.中国古代国家重视科技的发展,"奇技淫巧"仅指供奢侈而非实用的技术及其产品.明代,传统科技呈现停滞状态,但新的科技在发展.中国科技在近代的落后是由于自身仅其产品.明代,传统科技呈现停滞状态,但新的科技在发展.中国科技在近代的落后是由于自身仅有常规的动力,而西方却获得了新的动力.明末、清初中国朝野对待西方传教士和西方科学的态度大体上是正常的、正确的.从历史的尺度看问题,先进和落后的交替
本文不讨论"李约瑟之谜",而从作为李约瑟接班人的亲身所历,描写李约瑟本人与这个谜的经历和历年来他所寻求和作出的答案.李约瑟1943年来华工作.曾与抗战时期留在中国后方的学者讨论这个问题.后来也在学报发表多篇针对这个问题的文章.他最关注的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是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官司僚封建制度.他的最后答案载于罗宾逊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结束篇".本文向读者报告行将面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结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