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功能的历史演变研究

来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l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岳功能的历史演变是山岳风景区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风景区的规划者理清“文脉”,从而使规划具有鲜明的地方感和延续性。本文以北京西山为研究对象,对其功能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从史前时代作为早期人类活动的舞台与自然崇拜的摇篮,到魏、晋、隋、唐时占主体地位的宗教功能,至明清时大放异彩的山水艺术,及至20世纪初异军突起的科学研究,和建国后游憩、休养、教育等诸功能的完备,北京西山在数千年的历史兴衰中,经历了功能的不断变更与丰富。
其他文献
我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但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历史却很短暂。目前国内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教学模式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三个方面介绍风景园林教育的新举措,希望对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本文介绍了屋顶绿化的主要生态效应及成都市屋顶绿化类型。通过对成都市屋顶绿色种植设计生态学途径的探讨,提出科学、理性地进行屋面植物的种植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是屋顶绿化成败的关键。
创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性空间,首先就是要把握住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为其营造一种合适的氛围,以烘托所要表达的主题。本文通过中外一些室外纪念性空间实例的解析,对氛围营造的设计手法进行了研究。
带状绿地是指城市中呈现带状类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城市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等更为流畅,也将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同时,其对城市的美化、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其他绿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带状绿地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旨在建立城市带状绿地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带状绿地建设提供
劣地没有明确的概念,文中劣地主要指环境恶劣、立地条件差的地块类型,如沙漠、盐碱滩、荒地、戈壁等。文章从国家土地利用和西部开发的大背景出发,分析劣地的特征和问题,挖掘劣地景观开发的潜力和意义,同时探索性的提出可能的规划思路和工作方法体系,针对其特殊问题探索规划设计的应考虑的内容和方面,形成多专业综合的规划思路特点。并结合三个具体案例就重要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解读。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以乔木单体株型为基本元素,分析乔木形体配置形式,探索与人们视觉感受产生共鸣的植物景观,为远近期植物形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在哈尔滨市不同行政区域及绿地类型的样地,采集具有代表性的102个样地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规格及地上和地下空间生长特点、平面空间构成、竖向植物层次关系等信息,同时分析其相邻植物对光、深根与浅根植物对根系生长空间需求的合理性,从不同绿地的植物种类构成、物种出现频度以及水平、地下空间配置合理性不同视角,研究评价其植物配置科学性问题。探讨科学的植物配置模式,提出35%的样地植物配置较为科学合理,65%的样
进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各种生态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精神也陷入了困境,而生态伦理教育是解决认识和观念症结的有效途径。由专业性质决定,风景园林专业要处理和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而这也正是生态伦理关注的核心,相关教育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古典哲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生态伦理相一致的思想,本文试对其中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加以挖掘,并探讨了其对风景园林专业生态伦理教育的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规划设计面临着文化涵化与特色丧失、形式与功能的两难抉择、主体与客体的认识矛盾等难题,新乡土设计理论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卓克基镇的规划设计实例,探讨了在建筑、规划和景观三方面综合运用新乡土设计理论,塑造融合与发展的地域景观的经验:一、建筑设计在基本不改变传统建筑体量和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加入新功能;二、城镇规划在延续民族传统聚落选址和布局基础上规划新片区,融入新功能;三
空间是西方园林现代主义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代绘画、雕塑、建筑的影响下,现代园林逐渐改变传统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手法,追求视点的多样化,各个空间之间的叠加、流动。论文分析了1925~1957年约30年的西方现代园林的空间发展,以在现代园林空间变革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盖佛瑞康、唐纳德、艾克博、罗斯、凯利和丘奇等人的作品、文章、专著为基础,在这30年中对现代园林空间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作品——巴黎工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