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流域的旱涝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江淮流域的灾害背景、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等作了分析,发现,在近50a中,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1980年代以后,该区的降水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典型旱涝年降水异常的时空分析表明,引起降水异常的因子非常复杂,即使在同一年中,不同月份的异常型可有差别.对于不同年份,降水异常型更为不同.影响江淮流域降水异常的因子的作用,可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分离性"研究,但由于模式的系统性误差,模拟结果也只有参考意义.因此,发展具有不同动力框架和热力过程的多种模式,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64-93年NCAR/NCEP再分析风应力强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lNiń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ńo3区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lNiń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lNiń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
本文采用1961-2000年NCEP及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月平均资料综合分析了近40年来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和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海陆温差热力结构变化特征.提出了季风关键区海陆温差指数的分析方法,并通过海陆温差指数的相关风矢场特征分布揭示出季风关键区海陆温差结构对夏季风环流变异的"热力驱动"效应.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揭示了春、夏季海陆温差指数与夏季风V分量以及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本文根据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三个边界层观测基地(改则、当雄、昌都)及相关的卫星、探空、地面等加密观测(IOP)资料,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型,揭示了高原边界层动力学特征和高原湍流运动规律;发现高原边界层低层风向、风速具有多层次变化特征,高原边界层对流混合层较为深厚,高原边界层大气密度远小于平原特征相联系的高原湍流运动"强浮力"效应;高原深厚边界层Ekman
本文在分析2003年伏秋高温干旱大气环流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和多分辨子波分析方法,对新余市伏秋季降水量和日最高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从2003年开始,未来3~5年内新余市伏秋季处高温干旱期.
本文使用EMD方法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这两个太平洋海气系统强信号现象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通过计算PDO指数(PDOI)和南方涛动指数(SOI)、Ni(~n)o1+2、Ni(~n)o3、Ni(~n)o4、Ni(~)no3.4区SST的EMD所得到的各个内模函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滞后相关系数,发现PDOI和ENSO系统的较强相关只存在于准2-7年振动之间的内模
本文通过对山东与华北旱涝年500hPa高度距平等进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1)北半球500hPa夏季存在的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对山东夏季降水产生重要影响,山东涝年夏季500hPa呈现出EAP型,早年为负EAP型.(2)山东涝年,鄂霍茨克海高压春季偏强、夏季偏弱,山东上游易维持低压槽区,副高偏北,热带地区对流活动加强,Hadley和Walker环流加强,山东上空盛行上升运动.早年与涝年的特
本文利用青海省及周边省份邻近气象站的3.2m深层地温观测资料,针对青海省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从地热涡和地冷涡的演变,分析了与各种春季降水空间分布型相对应的地气图特征,探讨了青海春季降水趋势预测的地气图方法.结果发现:本省冬季的高(低)地温区与一个季度后的多(少)雨区是基本相配合的,符合"高多低少规则",据此可预测春季降水的定性预报.
本文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C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事件和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来自南太平洋的信号较少.稳定性分析表明:北太平洋较大面积区域存在斜压不稳定性或正压不稳定性,有利于ENSO相关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以Rossby波形式有效的西传,而在南太平洋不稳定区的面积较小且主要局限于海盆东侧,因而传
本文利用1961~2004年地面观测和高空格点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多、少雪发生的环流特征和形成的直接原因.结果表明,若北半球极涡中心偏向西(东)半球,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100、500hPa距平场和海平面气压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西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以及850hPa温度距平场在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之间形成"北高南低(北低南高)"的分布型时,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
本文针对发生于2002年8月13到14日的宁夏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降水场时空特征分析、中尺度天气学成因分析,并利用宁夏精细化预报系统的物理量场,即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数值预报模式MM5逐小时高时空分辨率导出产品,进行了高强度降水时段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的降水量时间与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大形势场内的中尺度涡旋导致了降水过程的产生,涡旋内中小尺度冷空气活动,与地形强迫引起的上升运动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