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处理对中间相沥青基炭材料结构形成的影响

来源 :第八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氧化处理和溶剂处理两种预处理方法对中间相沥青颗粒进行了改性,通过对比中间相沥青颗粒自由炭化形成的炭材料与两种预处理中间相沥青颗粒炭化后获得到炭材料的形貌、内部结构差异,分析了预处理对中间相沥青基炭材料结构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预处理方式都可以有效减少中间相沥青中的轻组分含量,从而使其在炭化过程中不发生熔融变形;但中间相沥青预处理后,炭微晶在炭化过程中的发育受到了阻碍。小分子组分"根除"式溶剂预处理方法对炭微晶发育的影响程度比小分子交联长大式预氧化理方法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萘系中间相沥青制备炭纤维,研究主要针对沥青不同组分的反应性和沥青纤维的断面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通过热重(TG)、差热分析(DSC)等手段对萘系中间相沥青及不同抽提残留组分的氧化、碳化规律进行了考察,发现对于沥青中不同组分,吡啶不溶组分(PI)碳化后的残碳率最高,并且仍然具有较高的氧化反应活性,同时PI组分在抽提过程中形成的的结构有利于氧元素的扩散,因此能够快速均一的氧化;利用扫描电镜(
具有高残炭率的酚醛树脂泡沫体是制备高性能泡沫炭的前驱体之一。本文以热塑性酚醛树脂为原料,采用液相低压发泡方法制备得泡沫炭前驱体。用扫描电镜、自动压汞仪、激光脉冲导热仪对泡沫体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制备得的泡沫炭前驱体结构致密,孔径尺寸微小,分布均匀和导热系数低,是进一步炭化制备高性能隔热泡沫炭的理想泡沫前驱体。
用平板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沥青原料的流变性能随温度、剪切速率变化的规律;在热台显微镜下观察了沥青的熔融过程。超过软化点后,随温度的升高,沥青的流动性增强,并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的剪切变稀型特性。中间相沥青在330℃时,有较大范围的低粘平稳区域,具有良好的可纺性。用实验室自制的单孔微型纺丝机,将中间相沥青进行熔融纺丝,沥青原丝经氧化、碳化后,得到直径为20~28um,最大拉伸强度达1.43GPa,断裂伸长率
大爆炸形成宇宙之后,碳通过红巨星中氦燃烧的3-α过程得以诞生。碳是恒星中碳氮氧循环热核反应的催化剂,也是形成物质世界中比碳原子量更高各种元素的起始元素。碳在宇宙中逐渐演化为碳离子、分子、各种含碳化合物及石墨和金刚石等微粒。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体的骨架元素,全球碳循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认识碳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之后,人类采用各种新技术发现了更多碳的新形态,碳的开发和利用也不断有突破性的发展。
微晶电容炭具有较高的储能能力,主要得益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实现电活化,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比电容。本文对微晶电容炭的电活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电活化后微晶电容炭的电容性能依赖于充电电位、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离等因素。在适宜的电流密度和充电电位下实现电活化,才能发挥微晶电容炭良好的电容性能。
通过介绍近几年纳米TiO2负载所用的玻璃类、吸附剂类、陶瓷类及其他种类载体,评述了纳米TiO2的一些负载方法,如:刷黏法、溶胶-凝胶法、混合法、电泳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分子吸附沉积法、离子辅助沉积法、离子交换法、偶联法、喷射法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负载方法不同,得到产物的表面状态与性质不同,直接影响TiO2的光催化活性;载体的性质对TiO2光催化活性产生影响,吸附类载体可提高光催化
以商品Y型沸石为模板,有机物糠醇、丙烯为碳源,模板法制备具有规则结构的多孔炭。依据糠醇/Y沸石混合物样品的热重分析结果,确定了有机物聚合温度制度;考察了制备工艺过程及其参数对产品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表征产品多孔炭的结构。结果表明,制备过程及参数对产品的结构有重要影响,采用液相浸渍+气相沉积可以有效的完成模板纳米孔道的填充;在液相浸渍过程中,采用真空和加压两步法,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炭产率。
经过水洗后的聚丙烯腈(PAN)初生纤维在热水浴牵伸过程中结晶度、取向度、内应力和分子链段运动等微观结构随工艺条件不断变化。通过研究PAN纤维结晶度和取向度以及内应力随牵伸工艺条件的变化,总结出工艺条件、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和纤维内应力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纤维中的内应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牵伸速率的提高而增大,随牵伸倍数的提高而增大。内应力是纤维中的分子链段发生重排、取向和结晶的内在驱动力,纤
本文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进行了原位三点弯曲测试,在线观测了裂纹的扩展模式和缺陷的演化规律,并结合OM、 SEM和TEM所表征的微观结构,揭示了材料的断裂机理。结果表明: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的断裂以"弱界面断裂"为主,裂纹优先在基体炭、碳布层间及纤维束搭接处等薄弱环节中产生,成为材料的初始破坏面,随着载荷的增加,裂纹沿着薄弱界面进行扩展,形成贯穿性的大裂纹,并导致
采用真空感应炉将针状焦(NC)、普通石油焦(PC)、中间相沥青炭微球(MCMB)、无烟煤(ANT)和PAN基炭纤维(PAN-CF)在最高热处理温度(HTTmax)为1500℃~3000℃的范围内进行了高温热处理;通过XRD分析测定了上述热处理试样中石墨微晶的各项结构参数(d002、L00、L100)。实验结果表明:在石墨化过程中石墨微晶的长大包括两种不同的过程:碳六元环网平面的长大和碳六元环网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