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硕士职业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路径--基于美国、德国法律教育模式的思考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lhonge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偏离职业化方向,致使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两大法系的代表国家——美国、德国的法律教育模式的探究,以期对我国法律硕士职业化培养模式的探索有所借鉴.文章提出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健全实习制度、完善师资配备等方面培养法律硕士职业化所应应具备的法律思维、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从而构建适合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职业化培养模式.
其他文献
在国家治理任务日益繁重和复杂的新形势下,现代法学教育要有新面向.法律职业是多元的,与司法、执法活动一样,规则制定和公共政策形成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职业活动.除了面向法庭和诉讼以回应司法和执法的需求之外,现代法学教育也应当面对公共政策形成和立法工作,培养拥有社会科学眼光、技术和方法的法律人.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卓越法律人才,是当下我国法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为此,应加强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模式的研究.通过对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既强调国际化,又注重通识教育,还重视实践教学.这些对当下创新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卓越涉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应是培养国际化的应用型法律
培养法律与传媒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机缘,中国传媒大学法学学科就承担着这类人才培养的职责与使命。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培养路径,2015年,开始正式招收法律硕士,开展探索这一模式的新篇章。本文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开展法律与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和设想,供法学教育同仁参考。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如何按照四中全会部署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法学教育升级换代,创新法治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共同期盼.华东政法大学作为华东地区法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法学教育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从国家教育部的学科规范要求到各法学院校的教学计划,都非常重视法学实践教学的环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法学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适用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
司法考试是想从事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的和不想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努力通过的考试,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强有力的指挥棒.司法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法学院校就教什么;司法考试怎样考学生就怎样学,法学院校就怎样教.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引导对我国法学教育已经造成(1)法律人才同质化、(2)法律人才知识体系残缺等严重损害.削弱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消极影响的有效方法是“隔离”法学教育与司法
法治实践部门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检验者”与“受益者”,却在法治人才培养中长期处于责任模糊状态,引发了诸多法治人才培养问题.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趋同性使法治实践部门成为法治人才培养责任主体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凸显法治实践部门的责任主体地位,使其“反哺”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构建法治实践部门与法学教育部门协同培养法治人才的机制,发挥法治实践部门的作用与功能,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法治人才”概念.与“法律人才”相比,“法治人才”全面参与国家治理,较宽的口径提出更高的“复合型”的要求.卓越法律人才是法治人才的核心群体,复合型应当成为其重要标签之一.除了面向法律职业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亦需要打破“专业对口”就业思路,以复合型法治人才满足国家治理的全方位需求.虽然“对口教育”、“专才教育”等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已受质疑,但尚未建立适应复合型法治人才培
法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专业.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是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过去的法学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过于侧重于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法学院都在进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广州大学在2008年与广州市司法局、广州市律师协会合作成立“广州律师学院”,开展对执业律师培训工作.为充分利用律师学院的资源,探索法学教育的新模式,2
根据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广州大学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2012年广州大学法学院(后文称法学院)承担了广东省首批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融通宽广的知识、扎实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养成坚定的法治理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法律思维能力,能胜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和立法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