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常住人口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2018第六届岭南内科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u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收集4450例岭南地区健康成年人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骨密度、肌酐、尿酸等情况,分析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其相关因素关系,同时预测岭南地区成年人骨质疏松风险.由于维生素D对骨骼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钙来完成的,因此它不是影响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防治骨质疏松需要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正因为维生素D代谢过程中经过肾脏,因此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水平,这与本研究发现维生素D3与肌酐有正相关性的结论相符。
其他文献
洪钦国教授,广东潮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世家.潜心临床50余载,尤擅长中西结合辨证论治肾脏疾病,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往往数剂而愈.由于屡起沉疴,疗效显著,而誉满岭南.洪钦国教授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学贯中西,一生遵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反对故步自封,至今虽逾古稀之年,仍纳新不辍.其结合岭南地域及气候特点,博采众方,勤求古训,以中医药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
洪钦国教授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岭南中医肾病名家,临证以中西医结合治疗IMN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IMN的缓解率,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减少复发率.笔者有幸侍诊,兹将洪钦国教授治疗IMN的经验介绍.洪钦国教授认为“瘀血”的存在是IMN缠绵不愈、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药物,方可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多使用当归、丹参、牛膝、益母草、泽兰等活血类药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世界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致病因素.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长期处于熬夜、睡眠不足、昼夜颠倒等不良生活方式中,进而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加速疾病进程.而糖尿病肾病伴生物节律紊乱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布方面的报道较少,研究发现生物节律紊乱对DN患者的
本文基于“既病防复”作为中风病的防治原则之一,浅析中医对中风病复中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诊治的研究现状,加深临床对中风病复中的重视.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可充分结合CISS分型与中医辨证,以指导诊治及协助评估患者临床预后。随着国内外研究对如何减少脑卒中复发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中医对中风病复中的防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总的来说,加强对既病中风患者痰湿、血瘀证候的把握,对中风病复中的预防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目前针灸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病理类型,也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最常见的原因,占原发性NS的30%~40%.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MN)后,应首先排除继发因素,才可以诊断为IMN.IMN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可累及不同年龄段、任何种族人群.IMN的主要临床表现为NS,自然病程差异较大,虽然30%左右的患者可自发缓解,但30%~50%的患者会进展至肾衰竭[4,5].患者常因高度水
本研究以多导睡眠监测,客观量化地评价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及睡眠质量,尝试从中医证候学的角度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中医证型分布,从而指导中医药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理法方药的应用。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为躯体的感觉系统原发性损害引起的疼痛感受,目前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黄素是中药大黄中提取的单体物质,具有抑制炎症相关物质表达的药理作用,且其作用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呈双向性.前期研究已发现,大黄素能够改善NP大鼠痛觉过敏的行为表现.故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抗炎与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0,来探究不同剂量的大黄素对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细
高尿酸血症,是指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血尿酸超出正常值所致的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学的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具有相对稳定性和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根据全国名老中医刘仕昌教授的经验,根据岭南地区气候、环境以及人体体质、饮食习惯等,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了刘氏菖郁汤,用于治疗中风病言语不利、喉中痰鸣具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针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7年5月脑病科收治的61例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证患者,其中32
中医学认为,人的肤色、面色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反映了脏腑气血盛衰及疾病之所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又有“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要有红润的脸色、光泽白皙的皮肤,需要五脏功能的正常和协调,其中脾脏功能与之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