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代理立法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制度

来源 :第六届(2016)两岸民商法前沿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ggio12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总则》代理部分立法涉及私法自治与信赖保护两种价值,亦涉及立法者对当下中国社会民商关系的基本判断.《民法总则》应采代理显名主义,不宜规定商事代理;应承认代理权授予行为的独立性,而否定其无因性;为规范代理权的行使,可专门规定代理权人行使代理权时的信义义务;自己代理与双方代理的效力宜规定为可撤销,并列举例外情形;无权代理制度应详细规定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法律效力,并确认代理人的无过错责任;表见代理应纳入容忍代理类型,法律文本无需表述"本人与因"要件,但在解释上应予肯定.
其他文献
民法物权编关于动产担保物权之规定,以动产质权最具代表性,然由于动产质权之设定,须以债权人占有动产为要件,造成出质人对出质之动产无法加以使用收益,因而使得出质之动产在
会议
2016年7月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刘保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高圣平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孙鹏教授于重庆就民法典编纂中物权编担保物权部分存在的问题和修
就合同无效是否影响成立善意取得,《物权法解释(一)》第21条根据无效事由之不同作区别对待,须从已列举情形中寻找受让人方面的同质性理由,判断未列举之情形应否阻却善意取得.
会议
各种诉讼时效效力立法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法律规范所采概念用语和时效援引规则的配置两个方面.各立法模式的共性大于差异,对于诉讼时效届满的直接效力,各立法模式都规定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编纂已经初步完成,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相信此后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不会有重大的变化.结合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计划和《民法总则(草案》的编
会议
本文从私法角度,在对前人研究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信用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试作系统的分析.信用权是近年来新生的一项具体人格权,对其界定应考虑与信用的属性相一致.信用权的财产
会议
私法自治在类型上包括个人自治和团体自治,而决议是团体自治的重要具.团体成员的表决构成决议的意思表示构成要素,这些意思表示根据多数决的意思表示吸收规则合成决议.以意思
会议
两大法系的代理制度在历史起源、立法体例、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两大法系代理制度呈现出求同存异、相互融合的趋势,具
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权利物权的三分,其合理性值得怀疑.仔细分析物上担保物权,可以发现物的交换价值指向了财产权,而非物本身;不动产担保和动产担保的实质是所有权担保;担
会议
法定代理制度的功能旨在补充被代理人的法律行为能力之不足,以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传统的代理行为效力归属原则的构建基础乃意定代理,随着保护未成年人和精神障碍者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