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氏弧菌TS-628菌株鞭毛蛋白、外膜蛋白及脂多糖抗原性研究

来源 :2010’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ua230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患病青石斑鱼分离到的病原菌哈维氏弧菌TS-628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其鞭毛蛋白、外膜蛋白和脂多糖,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检测了这几种主要表面抗原的抗原性,以期为进一步研制防治哈维氏弧菌病的疫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自2004年成功培养出以真鲷为母本,黑鲷为父本的杂交鱼苗,经初步研究表明,杂交子一代具有生长速度快,适温盐广,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但其耐低氧能力尚不清楚.通过在实验条件下测定不同时间低氧胁迫后杂交F1幼鱼体内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评价其耐低氧能力.
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作者在青岛市忠海水产有限公司育苗场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进行了水温对圆斑星鲽养殖生态的实验研究.水温对圆斑星鲽生长发育影响明显,其原因是水温影响了其代谢率、蛋白质转化、消化酶活性等。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圆斑星鲽的生长发育速度是不适宜环境条件下的5倍,较低或较高的水温都不利于其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自然海水温度较低,而且时间较长,对圆斑星鲽的养殖非常不
本文采用光照反应器对角毛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光照条件下角毛藻的生长速度和内部结构的不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角毛藻的生长速度也随着增加;当光强达到一定程度时,藻的生长速度保持恒定;光强再进一步增加时,则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开始产生抑制作用。
为探讨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与生物多样性,根据黄河入海口水域的特点,于2008年黄河枯水期的5月份和丰水期的丰8月份,分别对黄河入海口水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外业调查与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其底栖动物资源现状,为潮间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潮间带湿地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观测了不同温度、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孵化及生长的影响,中华原钩虾最适的幼体孵化温度为20℃,根据相关性方程式计算为21.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此温度内,中华原钩虾能够保持较高的生物量及生产力。中华原钩虾属于广盐性种,对盐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在盐度20~30生长较快,即在此盐度范围内有较高的生产潜力。旨在确定中华原钩虾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为海水增养殖开辟一条动物性活饵料培养生产的新途
20世纪90年代,由于养殖技术、养殖方法不当以及病毒疾病的大面积暴发导致我国沿海水产养殖业、特别是对虾养殖业损失严重.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开放式高密度单养模式造成了养殖池和浅海的污染,诱发了病原的滋生和蔓延,同时降低了养殖种类的抗病力.通过对池塘生态养殖结构的调查分析,分别从放养种类、产量、饵料和肥料的投入等方面总结了其养殖效益,结果表明分池混养模式应该减小对化肥的依赖,少量的化肥、有机肥配合EM制剂
本实验采用封闭式玻璃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培养牟氏角毛藻,进行角毛藻生长情况的比较实验.并且利用细胞计数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角毛藻的生长情况,同时注意调节各种角毛藻生长的理化指标,以期达到最佳生长效果.
本研究通过注射河流弧菌诱导牙鲆产生抗菌物质,进而对血清中的抗菌物质进行初步分离并测定其抗菌谱等活性,以期进一步了解血清抗菌蛋白在牙鲆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了解牙鲆抗感染免疫机制,而且对鱼病的防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羊栖菜人工栽培期间生物调查,研究其危害性、危害途径、程度以及防治技术,包括养民在多年生产实践中已探索出卓有成效的防范措施、经验验证.希望为洞头羊栖菜栽培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本次实验所检查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唯有腹神经节没有发现明显病理变化,那么呼肠孤病毒引起中华绒螫蟹附肢颤抖以及引起青蟹步足普遍自切的原因还不清楚。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和本次实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大多数蟹类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可感染多处组织器官以及多种类型的细胞,其中与外界联系较多的部分包括鳃上皮细胞和消化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肠上皮细胞)受感染最为严重;其二,病毒进入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