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忆、学习能力的下降可能是抑郁伴焦虑患者认知功能特征性的损害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抑郁伴焦虑患者治疗6个月前后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特征,探讨抑郁伴焦虑患者潜在的神经心理机制。方法 对87例未治疗的抑郁症患者(MDD)(符合DSM-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躯体化因子(HAMD-as)是否≥7分,划分为抑郁伴焦虑组(MDD-AX) 44人和抑郁不伴焦虑组(MDD-nAX) 43人,同时招募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NC) 57人,分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童年创伤问卷(CT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认知功能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SCT)、stroop色词测验、连线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韦氏记忆量表进行测评。经过6个月的临床治疗后再次评估临床症状与认知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的双样本t检验比较三组被试临床上述资料组间差异,以及差异指标与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子女的生命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筛选30例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为研究对象,同时筛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基本相同无酗酒史的当地居民30人作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和社会支持量表(SSS)评定生命质量及社会支持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抑郁严重程度,艾森克人格
目的 探讨首发强迫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方法 连续选取开滦精神卫生中心3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组,诊断均符合ICD-10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排除存有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对患者评定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选取30例健康对照,对其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目的 考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类型风险行为的特征,探讨个人及家庭情况对风险行为发生的可能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12月,选取431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风险行为危险因素(个人成长及家庭情况)评估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的评定.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48.1%(
目的 探讨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56例为受试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SSPMI)、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社会功能、病耻感、自知力.采用SP
目的 评估主动式社区干预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自愿加入主动式社区干预项目的28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与研究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0名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主动式社区干预模式(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ACT),对照组仍接受原有的社区治疗服务。使用自编个人信息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
目的 探讨对住院精神科陪护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陪护病区住院的陪护家属120例,其中急性期患者陪护家属70例,恢复期陪护家属5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25-69岁,高中及以上学历70例,初中50例。农村68例,城镇52例。
目的 比较全国4省多组不同人群在特殊困境下对自杀的可接受程度及其与自杀行为相关性。方法 本现况调查以18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国内4省的各1个县纳入研究,从同期该4县的综合医院自杀行为登记系统中获取自杀未遂案例。以分层随机抽样法在自杀未遂案例的同一社区或村庄抽取正常对照。自杀未遂者120例和正常对照140例及两组的家属或亲友及邻居等知情人520例(计780例)纳入研究,被试分别接受独立的访谈,完
目的 元认知训练(Metacognitive training,MCT)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是一种团体治疗方法,治疗靶点主要是认知偏倚所致的幻觉、妄想,在提高元认知能力同时在患者内心种下“怀疑”种子,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尽管已知MCT可有效缓解幻觉妄想症状,但能否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尚未评估,而且该心理干预方法对中国大陆患者是否适用、是否安全可行也尚未知。
目的 探索单相抑郁、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患者的情感气质特征以及其与抗抑郁药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受试者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包括332例单相抑郁患者、116例双相Ⅰ型患者及152例双相Ⅱ型患者,所有患者均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在为期6周的开发性临床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药治疗,完成情感气质问卷中文版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 7项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4周及6
目的 重性抑郁障碍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境障碍疾病,可以依据其发病年龄的早晚分为早发性抑郁(<=25岁)及晚发性(>25岁)抑郁障碍。目前我国尚缺乏对早发及晚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即针对此问题开展,旨在探讨早发型与晚发性抑郁患者在人口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