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和热变形对硼钢B1500HS奥氏体晶粒的影响

来源 :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硼钢试样分别加热到900、925、950、975和1000℃进行奥氏体化,并在相应温度分别保温10、20、40和60min,研究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将硼钢试样加热到1000℃奥氏体化并分别保温10、20和40min,然后分别对试样进行变形量为10%、20%和30%的单向拉伸变形,应变速率分别为0.1/s和0.5/s,研究应变量和应变速率对硼钢板的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增长,平均晶粒尺寸增大;拉伸变形量越大,平均晶粒尺寸越小;拉伸速率越大,平均晶粒尺寸越小.
其他文献
研究了亚温淬火温度对NM500耐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亚温淬火后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和回火马氏体;随着亚温淬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强度和硬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冲击韧性和延伸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淬火温度为780℃时达到最大值;断裂形式由韧、脆混合断裂逐渐转变为准解理脆性断裂;760℃淬火回火后,铁素体呈块状分布于基
针对低合金高强钢板,采用四种合有不同Ni含量的焊丝对其进行多层多道焊的气体保护焊接,研究了金属粉芯焊丝中不同Ni含量对焊缝金属组织、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焊丝成分下,随着Ni含量的增多,焊缝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针状铁素体向板条贝氏体,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转变;焊缝金属硬度随着Ni含量的增多而增大.另外,重点通过高倍观察找出板条马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的形貌差别.
F460钢是一种新型高强高韧性的大厚度船用钢,在焊接时热影响区(HAZ)往往会发生晶粒粗化,冲击韧性随着热输入的增加而降低,然而目前对其冲击韧性变化的机理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重点阐述不同热输入下F460钢粗晶热影响区冲击性能发生变化的内在机理.通过宏观结果分析、组织和断口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输入的增加,组织变化顺序为:少量板条马氏体和大量细密的板条贝氏体,板条较多的板条/粒状贝氏体,颗粒较
通过对千层钢SEM观察、拉伸和弯曲性能的表征,分析揭示了千层钢的组织和相应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千层钢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为966MPa,延伸率为17%以及表现出良好的抗弯性能,弯曲至136°时的抗弯强度达到5451MPa,弯曲挠度为22mm.从拉伸断口和弯曲至180°时的微观形貌发现,中间层在断裂过程中形成大块相的脆性开裂和基体成韧窝的断裂特征,在Ni薄层和中间层结合处易发生分层开裂,成为千层钢
含铝奥氏体耐热钢由于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在HR3C合金成分的基础上添加3.5%的Al元素,研究了HR3C钢和含铝HR3C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含铝HR3C钢高温氧化后的增重明显小于HR3C钢,在800℃下具有优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进一步采用SEM、EDS、XRD、GDS等分析手段对含铝HR3C钢的抗高温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800℃氧化过程中,含铝HR3
奥氏体耐热钢使用过程中的析出相对其各种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制备了新型含铝的HR3C奥氏体耐热钢,并利用光学显微镜(0M)和扫描电镜(SEM)配合能谱仪(EDS)观察了析出相显微组织和成分的变化,进一步研究了添加Al前后HR3C奥氏体耐热钢的组织结构和析出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未添加Al的HR3C奥氏体耐热钢相比,新型含铝HR3C奥氏体耐热钢基体仍析出了起强化作用的含Nb化合物,但晶界处析出了含
参考冷卷弹簧生产工艺,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残奥测定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传统油淬火-回火(Q-T)工艺和新的淬火-等温-淬火-回火(Q-I-Q-T)工艺下将材料先预变形5%,再在350℃进行回火处理后弹簧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Q-T处理后,材料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组织;经Q-I-Q-T工艺处理后,材料的组织为由马氏体、贝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成的复相组织.此外,新工艺残留奥氏体量达到2
为了提高普通不锈钢厨刀的硬度及耐磨性,利用激光同轴送粉在3Cr13不锈钢厨刀的刀刃表面熔覆Fe基合金粉末.分析了熔覆层的组织形貌及主要性能.结果表明:熔覆层表面无裂纹,与基体形成良好的冶金结合.熔覆层相组成主要由基础相α-Fe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及硬质相Cr7C3、Cr2Ni3等组成,并呈现均匀、致密的树枝晶组织.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HV0.2783,约为基体的2.8倍;熔覆层的耐磨性良好,耐磨性
通过对Stellite12钴基合金在700℃下进行热循环冲击试验,结合扫描电镜组织观察、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相分析、硬度分析以及弯曲试验,对Stellite12热循环冲击前后的组织、硬度、裂纹出现情况及折弯强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冲击前后Stellitel2钴基合金的组织和硬度并未发生较大变化,WC相的边缘出现同成分的絮状扩散物.随着热冲击次数的增多,材料出现微裂纹且微裂纹起源于边缘,并不断扩展,
以热冲压用超高强度硼钢B1500HS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完成了B1500HS在不同加热温度(870℃、900℃、930℃、960℃)和模具温度(100℃、200℃、300℃、400℃)下的相关实验,通过对不同热处理条件后的试样进行显微硬度测试、单向拉伸试验、金相组织和断口形貌观察,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模具温度对于热冲压零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具温度对于热冲压零件微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