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e纳米晶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荧光标记方面的应用研究

来源 :2008年上海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phem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巯基丙酸为稳定剂,用水相法合成了CdTe纳米晶.通过CdTe纳米晶与阳离子聚电解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阴离子聚电解质聚苯乙烯磺酸钠(PSS)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在聚苯乙烯微球(PS)表面通过层层静电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多层CdTe纳米复合薄膜.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所得CdTe纳米晶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5nm,且具有很高的荧光光致发光性.以所得CdTe纳米晶/PS荧光复合微球为标记物,对荧光素标记羊抗兔(Goat anti-Rb IgG/HTC)和纯化兔血清(Rabbit IgG)分别进行了荧光标记,并研究了CdTe纳米晶/PS荧光复合微球表面Rabbit IgG和Goat anti-Rb IgG/FITC之间的免疫反应.
其他文献
分别采用悬浮熔炼和单辊快淬的方法制备了晶粒尺寸为微米和纳米级的Mm(NiCoMnAl)5型贮氢合金粉体.与传统的微米级贮氢合金相比,纳米晶贮氢合金具有循环寿命长的特点,但因其大电流放电性能较差,不宜直接用于制造大功率镍氢电池的负极.合理的解决办法是适当混用微米晶和纳米晶合金粉.加入20%纳米晶贮氢合金的QNY6.5(D)电池1C的容量保持率在第400次时提高了9.1%,在50%SOC下100A的放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宜现场在线操作,是快速获取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在临床检测,食品安全,环境分析等领域已经有了实际应用.由于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管)具有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吸附能力强的优异性质特点,使得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就此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电化学纳米生物传感器的
基于纳米金的生物传感策略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DNA检测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分析了纳米金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并详细介绍了基于纳米金光学性质的比色分析方法在DNA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肝癌的指示蛋白.近年来水溶性的CdTe纳米粒子和磁性纳米粒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本文利用CdTe和Fe3O4-Dextran两种粒子来检测AFP的含量,将第一鼠抗人AFP抗体与FE3O4-Dextran共价结合,将第二鼠抗人AFP抗体与CdTe静电结合.研究发现,当pH为6.0、VcdTe/V抗体=50∶3([CdTe]=3×10-4 mol/L,[抗体]=2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制备生物素化全氟碳载药纳米颗粒,在体外溶出条件下通过高效液相技术分析纳米载药的释放特点.本文以全氟碳为纳米核心,通过高压均质方法,分别包被抗内膜增生药物,地塞米松磷酸钠和醋酸地塞米松.载药纳米颗粒根据所含全氟碳浓度不同,粒径在165~312nm之间,荷载亲水性地塞米松磷酸钠包封率在57.3%~83.6%之间,并有一定突释现象,首日释放比率在66.3%~86.4%之间.而荷载疏水性醋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纳米碳管单元模块的可实现大屏幕显示的新技术.其基本单元是采用低成本的印刷法制备的二极管型纳米碳管场发射显示器模块.该显示单元模块为16×16矩阵型点阵,尺寸为98 mm×98 mm,可根据实际需要拼接成各种大尺寸显示屏.器件的阴极和阳极均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包括阴极导电图形、CNT图形、阳极荧光图形的印刷.各膜层图形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矩阵选址.使用低玻粉将阴极和阳极烧结,再采用超高
本文通过较为简单方便的方法合成了ZnO/CdS异质结构的多孔空心微球,并利用差热-热重(TG-DTA)、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光电子能谱(XPS)、电子共振顺磁波谱(EPR)以及荧光光谱(PL)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手段对所得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在700℃空气气氛下,通过直接氧化商品ZnS和CdCl2粉末得到了ZnO/CdS异质结
分别用Si2Sb2Te5合金靶和Si、Sb、Te单质靶三靶共溅射制备相变材料Si2Sb2Te5薄膜,用原位升温测试前者得到的样品的结晶温度为223℃,而后者的结晶温度为275℃.前者的结晶速率较快,二者的高低阻的差异也较大.利用XRD测试对二者进行结构研究,前者的结晶态为Si2Te3和Sb2Te3两者的混合态,而后者的结晶态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并不稳定.另外,用SEM对前者退火后的Si2Sb2Te5薄
近年来,在电致变色领域基于甲基紫精修饰高比表面积的纳米TiO2薄膜电极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将这项技术推向商业化.本文介绍了一种由有机变色分子修饰纳米晶TiO2薄膜电极而组装成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嫁接”在甲基紫精分子上的磷酸基和纳米TO2薄膜电极表面的羟基化学吸附,得到了具有良好电致变色性能的“电子纸”.实验时采用的电解质是0.05 mol/L的高氯酸锂和0.05 mol/L的二茂铁的1,4-丁内
OLED发光具有高效率、易封装、无污染等优点,在照明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比较了两种不同结构白光器件的性能和色稳定性.结果发现,利用色变换方法制备的白色发光器件具有相对低的驱动电压和高的色稳定性,可以应用于照明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