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血管球瘤1例个案报道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报道1例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血管球瘤,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该病的认识。 方法:血管球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衍生而来的良性肿瘤,主要由血管球细胞、血管及变异的平滑肌细胞组成,好发于四肢末端甲下皮肤内,罕见于其他部位,目前国内外尚无位于盆腔的血管球瘤的报道,且缺乏关于血管球瘤磁共振表现的文献,此次对1例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血管球瘤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功能磁共振扫描观察其影像特征,同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该患者病灶位于盆腔,发病较隐匿,以下腹部坠胀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灶在影像上表现为境界大致清晰(可有局灶浸润)、密度/信号不均匀(囊实性)、血供丰富、实性部分有轻度弥散受限、灌注曲线呈缓慢上升型,病理镜下可见血管周围大量球细胞环绕。酶标:Desmin+,S-100弱+,ki67 1%,CD10灶+,SMA+,VIM+,CgA-,SYN-,inhibin-,CD34血管+,HMB45-,AE1/3- 结论:血管球瘤多为良性肿瘤,有潜在恶变风险。当血管球瘤发生于非典型部位时,形态及信号可有所不同,但仍以丰富的血供为其较稳定的特点,故常规MRI(T1WI、压脂T2WI)及功能MRI(DWI、PWI)均有一定诊断价值,PET诊断价值仍待观察,而比较困难的鉴别诊断如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则需要进一步免疫组化作为最终鉴别手段(其中以平滑肌肌动蛋白鉴别价值最高),一般建议完整手术切除并在术后进行定期随访。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直肠间质瘤MRI表现,探讨其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直肠间质瘤患者MRI表现, 对肿瘤危险度分级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病理分型:高危占72%(13/18),中危占22%(4/18),低危占6%(1/18).2位影像医师独立对本组MRI表现进行分级.肿瘤的大小、边界及信号均匀性方面差异与危险度分级有显著统
目的:探讨腹膜后血管瘤的CT和MRI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血管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特征. 结果:CT平扫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多伴有钙化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表现以长T1、长T2为主混杂信号,伴多发囊变和钙化,增强扫描呈多发结节状渐进性填充式强化. 结论:腹膜后血管瘤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目的 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小肠造影愈发受重视,改良式肠道三维CT检查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对常规小肠三维CT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良,综合运用阴性对比剂小肠充盈及结肠充气,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及定位准确性,取得了良好的诊断价值.但在检查过程中,部分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及生理改变,影响检查的顺利完成及疾病的诊治.为了让患者能够以良好的状态接受小肠三维CT检查,本研究对接受检查的患者采取以心理护理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在胶质瘤干细胞裸大鼠胶质瘤模型分子生物学行为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制作胶质瘤干细胞原位裸大鼠模型,成瘤后行解剖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包括DWI、多b值DWI和DKI)、18F-FDG PET葡萄糖代谢显像,显像完毕后取脑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MR、PET和免疫组织化学图像进行相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功能MR参数结果与定性的PET结果及定性的免疫组化结果间的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目的:通过新型隐球菌脑炎一例分析及文献复习,了解新型隐球菌脑炎常见影像学表现. 方法:男性,53岁,反复头痛6月余,全头部胀痛,呈持续性,夜间疼痛明显,如爆裂样,无法入睡,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无发热、寒战,症状反复出现.起病以来体温一直正常,精神、睡眠较差,食欲低下,进食后呕吐,体重明显下降.入院2016年5月9日第一次腰穿查脑脊液:白细胞111×106/L、氯化物108mmol/L,蛋白定量
目的:双源CT前门控冠脉CTA查中使用100KV低管电压结合低碘浓度对比剂(300mg/ml)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研究. 方法:30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心率<66/min,使用100kv管电压(300mgI/ml)碘对比剂,前门控轴扫.定位像后气管隆突下1cm处扫取监测层,升主动脉根部设置感兴趣区,阈值100HU,肘正中静脉团注优维显(300mgI/ml)对比剂.使用双筒注射器,用量按体重1ml/
目的 对全脑灌注模式多期CTA与常规脑动脉CTA图像质量与诊断效能的比较,探讨全脑CT灌注时多期脑动脉CTA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80名患者随机分为灌注组(n=40)和常规组(n=40).全脑CT灌注模式扫描参数:80kV 、150mAs,延迟时间8s,扫描范围150mm,时间序列:0~21.00s为第一扫描时相,间隔时间为1.50s,共扫描14次;21.00~46.35s为第
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相较于2007版无论从概念还是实践上都有提升.新的CNS WHO肿瘤分类系统首次在组织学基础上加入了分子学参数,从而构建了分子时代CNS肿瘤诊断的新观念.照此,新的2016 CNS WHO分类对弥漫型胶质瘤、髓母细胞瘤及其它胚胎源性肿瘤的分类做了重大调整,并使用组织学及分子学特征对其重新进行命名,包括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和胶质母细
目的: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造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sVCI)的主要原因,执行功能的早期受损是其特征。然而,sVCI患者执行功能受损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我们使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基于大脑复杂结构网络属性以期进一步揭示sVCI执行功能异常的潜在神经机制。 方法:收集49例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28例sVCI患者和21例认知功能正常的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基于大脑复杂结构网络属性,使用
PURPOSE: To compare diagnostic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and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derived metrics in the evaluation of histologic differenti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