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林中五种次级洞巢鸟对巢址再利用研究

来源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内,对1996年标记的被5种次级洞巢鸟利用并保存下来的104个巢址进行了4年再利用跟踪调查。 所标记的巢址被5种次级洞巢鸟、2种初级洞巢鸟和花鼠利用。标记巢址总的再利用率为55.16%,次级洞巢鸟对标记巢址的再利用率为51.29%,说明次级洞巢鸟利用过的巢址仍是其后续繁殖季节的重要资源。每种次级洞巢鸟都偏爱同一种类以前利用过的巢址,被同种鸟重复利用巢的繁殖成功率明显高于只被利用一次的巢,表明被同一鸟种多次利用的树洞是该种鸟繁殖更适宜的巢位。次级洞巢鸟对标记巢址存在交叉利用现象,且对再利用的巢址具有选择性,影响次级洞巢鸟巢址再利用的因子主要包括洞口类型、洞口水平直径、洞内径、洞深、洞距地面高和洞口垂直直径。次级洞巢鸟在对巢址资源的再利用中不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
其他文献
鴴形目(鴴鹬类)鸟类种类很多,广布于世界,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它们大多具有春秋远距离迁徙的习性,因而是各国鸟类学家在环志和能量生态方面重点研究的对象。我国现有77种鴴
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共捡到死鸟866只,能分辨出种名的有59种、283只,隶属于10个目23个科。留鸟、冬候鸟、夏候鸟分别占总种数的59.3%、18.5%和5.6%。珠颈斑鸠、麻雀死亡数
为探讨几种常见有机氯农药在不同鸟类羽毛中的分布情况,于2007年5月在合肥市野生动物园采集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及白鹤(Grus eucogeranus)的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样品
本研究应用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扎龙地区两个采集地点共30个斑背大尾莺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变异进行分析,并对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做出初步的评价。797bp序列长度的检
2007年1-5月,运用微波消解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冬季生活在牡丹江市工厂区、绿化区和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三个不同区域中的麻雀(Passer montanus)心脏、肝脏、肌肉和羽毛
崇明东滩是候鸟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迁徙停歇地,2006年候鸟北迁时期,在崇明东滩对8种常见(行鸟)鹬类的体重变化进行了研究。对(行鸟)鹬类每周平均体重的方差
对再引入释放前的饲养个体进行适应性野化训练,是提高再引入成效的重要步骤。2004-2005年,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首次对饲养朱鹮放飞前的野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释放地建造
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县,是湿地鸟类迁徙中途停留觅食的"驿站"和越冬地。保护区迄今未有全面系统鸟类调查,笔者于2002~2006年先后在该保护区进行了5次调查。共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聚集取样的方法,对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高山雪鸡(Tetraogallushimalayensis)繁殖期的两性觅食效率和警戒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
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具有繁殖期身体量度小于非繁殖期的特性,开展相关研究对了解鸟类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广东省肇庆地区对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