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冷暖趋势的转变进程

来源 :第二次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和我国增暖的气候背景下,2000~2001年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季气温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仅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站平均统计,2000年1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低2℃,2001年1月的平均气温更是下降显著,比多年平均低4℃左右,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值。本文利用1911年至2001年的全国及主要区域年平均(1-12月)、冬季(12-2月)和夏季(6-8月)气温等级和1951-2000年我国160站的年平均气温资料,使用小波变换和U一检验的统计手段,对冷暖趋势转变进程进行了研究。
其他文献
IPCC最新的评估报告表明,除非采取重大的行动,否则到2100年,大气中CO2的浓度水平将达到工业化以前的两倍,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00年升高1.4℃~5.8℃。尽管目前很难完整而准确地预料这一程度的变暖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有些影响可以确切地预见,例如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打乱、海平面上升、农业生产模式改变、极端气候频率上升、生态风险上升等。按照谨慎原则与预防原则,国际社会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展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积极主张尽早采取谨慎的措施,减缓和防止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当国际社会为《京都议定书》生效而努力时,美国宣布了退出《京都议定书》。本文探讨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对国际碳减排行动和中国气候变化战略的影响。
为推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与实施,各谈判缔约方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11月在摩洛哥召开的COP7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促进《京都议定书》生效的一揽子协议,而清洁发展机制就是《京都议定书》中的3个重要机制之一。本文不仅对增量成本方法的不同表现方式进行了划分与说明,还提出了可以包括正常商业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的定价方法,以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机制之一。本文对主要的基准线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基准线的概念,阐述了CDM项目基准线的主要类型,讨论了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问题。
鉴于节能草砖房大量节约冬季取暖燃煤、有助于减少CO2排放的特点,本文对节能草砖房的CO2减排潜力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并就该类项目与小型CDM项目机制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在中国同样很突出,尤其在中高纬度。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潜在影响,分析了原有的农业系统对变化了的环境不适应问题,阐述了气候变化的对策选择,研究了农业适应对策的内容,提出了不同区域的有效适应对策。
大气中CO2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使过去的14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0.8℃,如果不采取严格的限排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至5.8℃,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的三方面建议。
全球变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在1992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目前已有186个缔约国。本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利用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全球变化研究组开发的COMAP模型,计算了我国未来造林(长周期和短周期)、封育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活动对大气碳的潜在影响。
近代以来,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已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课题,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形成了“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全球变化研究发展趋势,对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应用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全球变化遥感的研究展望。
近十多年来气候明显变暖,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不仅在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且更加关注的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担心气候变化和异常会对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具有特殊下垫面的青藏高原历来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它的动力、热力作用在我国气候的形成和长期天气发展过程中占有突出地位,在短期气候预测领域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青海省器测时期以来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气象要素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