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LaO对Ag/Ni复合材料性能与组织结构的影响

来源 :1998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湿化学法制备了含有微量稀土氧化物La〈,2〉O〈,3〉的Ag/Ni复合材料,对其机械性能、电接触性能和组织机构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量La〈,2〉O〈,3〉的加入显著提高Ag/Ni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软化温度,并且有效改善了Ag/Ni材料的电接触性能。
其他文献
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城市建筑群体的太阳能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城市住区的节能,因此,对住区的太阳辐射获得量进行模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哈尔滨2008~2013年建设的高层住区进行了调研整理,选取行列式和周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住区布局模式——18层平行行列式和18层三面围合式为模拟研究对象,运用光环境模拟软件Ecotect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高层住宅外立面的冬季太阳辐射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并
针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开采效果差异大的问题,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矿场实际资料,研究了油层非均质、复合驱控制程度、剩余油分布和三元复合体系性能等几项因素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效果的影响.研究认为,油层非均质越强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越大,对强非均质油层,应提高驱替黏度比以改善开发效果;化学驱控制程度越高复合驱效果越好,要使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达到20个百分点,化学驱控制程度应达到80%以上;三元体系
本文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污水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及多次矿场试验,优化出污水聚合物体系,解决了现场污水配制聚合物过程中聚合物的极端降解问题,研发出配聚污水曝气失活工艺及装置,聚合物溶液粘度提高30-50%,室内物理模拟试验提高采收率12%OOIP以上,工业化试验阶段提高采收率2.3%OOIP,受益井含水最高降低13个百分点;形成了污水聚合物驱体系研究、油藏井网层系优
CO2驱开采技术越来越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式,被世界各大油田所重视并试验。CO2驱油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原油粘度、原油体积膨胀等一系列机理来提高原油采收率。胜利油田纯梁高89区块属于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难度大,因此,胜利油田开展了关于CO2驱油技术的先导试验研究。高89区块适合CO2的混相驱,结合高89区块的实际地层情况,计算出该区块的混相压力,优化合理的井口注入压力、注入速度
针对开发试验见效高峰期产量变化快、含水波动大、开采时间短的特点,对采收率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找到一个判断各种水驱特征曲线优劣的标准,即能避免绝对值很小的数做分母为优,因此,马成国水驱特征曲线及其经验公式为优。找到孤东七区西Ng52+3和孤东七区西Ng63+4两个典型的水驱油藏范例,可以成为研究水驱油藏开发特征的样本。找到孤东三元复合驱试验区这一典型的化学驱油藏范例,可以成为研究三次采油油藏开发特征
胜利油田稠油以边际油藏为主,表现为:深(油藏埋深1200m~2000m)、稠(原油粘度>100000mPa·s)、薄(油层厚度<6m)、敏(强水敏,渗透率保留率<30%).已动用储量进入吞吐后期,含水高(87.5%)、采收率低(15.9%),周期油汽比降低到0.34,接近经济极限。未动用储量以特超稠油、薄层稠油、强水敏稠油为主。常规蒸汽吞吐与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等开发技术难以应用于
作者通过改进试验方法和试样设计,采用浸入式静态剪切实验测定半固态A356合金的流变性能,考察了合金组织形态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固相率,合金的流变行为因其组织形态相异而显著不同。具有发达枝晶组织的合金流变行为符合五元件流变模型:H〈,1〉-[N〈,2〉|H〈,2〉]-[N〈,2〉|S];而具有退化枝晶组织的合金流变行为则符合六元件流变模型:[H〈,1〉|S〈,1〉]-[N〈,1〉
该文针对快速凝固中的模冷快淬技术,根据非傅立叶一维双曲型热传导模型,利用数值方法对结晶凝固(或玻璃转变)发生之前的熔体冷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熔体瞬态温度场。文中将非傅立叶热传导与傅立叶传导进行了比较,并对重要影响因素作了讨论。
聚-DL-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包裹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OMP)微球采用双乳液体系(W〈,1〉/O/W〈,2〉)溶剂抽提法制备。微球外观规整,粒径集中在0.5 ̄5μm。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疫苗微球中OMP包裹量达4.0℅,包裹效率80℅。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蛋白分子在微球制备过程中保持了结构完整性。疫苗微球体外降解及释放结果表明疫苗蛋白从微球中释放早期是扩散过程,聚合物降解到
研究了两亲性系列化合物,磺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基酞菁锌ZnPcS〈,n〉P〈,m〉各组分的抗癌活性以及与抗癌活性密切相关的物化性质,结果表明,随n值增加(m减少),相应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摩尔吸光系数以及光敏化能力几乎没有改变,但脂水分配比明显增大(即亲水性减少,亲脂性增大),而抗癌活性(对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HL-60的杀伤作用)先增加后降低,在n=2处出现最高值。并初步探讨了其中的构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