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冠层温度的茶树水分胁迫试验

来源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1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观测冬季和春季防水雨棚中不同灌溉条件下茶树的冠层温度、空气温湿度、土壤热通量、土壤湿度、太阳净辐射及风速等因素,利用Idso经验模式确定了冠气温差的下限方程.通过观察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茶树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得出了反映茶树水分状况的关系曲线.研究分析了Jackson的理论模式与Idso的经验模式反映茶树水分胁迫的差异性,针对于华南地区经常出现的冬旱及春旱,首先通过人工田间数据采集的方法,分9月到12月和1月到3月2个阶段测量茶树作物水分胁迫指数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参数,建立了茶树冬季和春季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研究发现,茶树冬季和春季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相差不大,冬季经验模型中,系数A和B的值分别是1.265和-0.22,春季经验模型中,系数A和B的值分别是1.23和-0.214,这可能与茶树属于多年生植物,冬季和春季叶面积指数等变化不大相关.
其他文献
适时适量的灌溉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针对中国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中的盲目灌溉,开发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灌溉决策系统.根据气象信息,运用彭曼公式或BP神经网络预测计算出ET0值(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再结合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得出精确的作物需水量.其中,B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写成m文件的形式,系统检测现有气象数据,通过动态调用MATLAB执行对应的m文件来完成灌溉决策.实验表明,本系统各部分
为从农田土壤水、热循环角度揭示玉米膜下滴灌节水增产机理,于2011、2012和2013年在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对膜下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溉的田间土壤温度和含水率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与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相比,膜下滴灌提高了0~25cm土层的土壤温度,整个生育期土壤积温增加115~150℃,尤其在玉米生育前期土壤温度增加明显,苗期0~25cm土层的日均土壤温度增加2.3℃,土壤积
为科学评价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提质效果,采用滴灌(D)和穴灌(X)方式在烤烟不同生育期实施低水(L)、中水(M)、高水(H)3个灌水处理,以雨养为对照(CK),研究其对烤烟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滴灌、穴灌不同灌水处理可使烤烟产量提高26.41%~47.19%、12.55%~33.83%,WUEy提高7.41%~23.97%、0.22%~9.59%,其中,滴灌中水、穴灌高水处理的
为了研究并得到最适宜在北京地区推广的节水灌溉方式,在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冬小麦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示范区,采用大型喷灌机、半固定喷灌机组、微喷带、滴灌等节水灌溉形式.从多种指标,考察不同灌溉技术对冬小麦生产及其构成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结果:各处理日均耗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全生育期呈单峰曲线趋势.在抽穗灌浆期,日均耗水量达到峰值,在3.84~4.5m/d之间;之后耗水量又降低到1.8~2.5mm/d左右
为了寻求北京市冬小麦滴灌条件下最优施肥制度,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大田滴灌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追施氮肥次数以及是否追施磷钾肥对冬小麦耗水量、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拔节期,处理F4(N225kg/ha仅拔节期追施)冬小麦的日均耗水量最大,其余各生育期,均是处理F3(N300kg/ha)的日均耗水量最大.相同灌水量下,累计作物耗水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处理F4(N225k
为了寻求北京市冬小麦滴灌条件下最优滴灌带铺设间距和滴头流量配置,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大田滴灌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砂质壤土且灌水量小于30mm时,0.9m的滴灌带铺设间距湿润体搭接不上.2)在相同灌水施肥制度下,滴灌带铺设间距为0.9m小麦作物耗水量小于滴灌带铺设间距为0.6和0.75m的.当滴灌带铺设间距为0.75m时,滴头流量1.38L/h小麦
为了寻求北京市冬小麦滴灌条件下最适宜的灌溉制度,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大田滴灌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冬小麦耗水量、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冬小麦全生育期日均耗水量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冬前分蘖期和抽穗-灌浆期,全生育期累计耗水量在290~335mm之间,灌水量越多耗水量越大.2)高水C3处理(全生育期灌水180mm)下小麦茎数高于中水C2(全生育期灌水157.5mm)和低
以大水漫灌为对照,对比分析了平地膜下滴灌、管道灌溉和坡地膜下滴灌3种灌溉方式下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平地膜下滴灌产量高于大水漫灌、管道灌溉、坡地膜下滴灌;平地膜下滴灌与坡地膜下滴灌和大水漫灌差异分别达0.01显著水平,与管道灌溉差异达0.05显著水平.大水漫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平地膜下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入渗影响着土壤水分及溶质的迁移,砂质土盐碱土保水保肥性差,改良剂施加位置的不同将影响其土壤入渗过程.试验选用PAM(0.04%)和旱地龙(150g/m2)两种改良剂,进行砂质盐碱土上改良剂表施、层施、混施三种不同施加位置下土壤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AM、旱地龙处理中,均表现为混施条件下累积入渗量与湿润深度最小;在试验过程中,PAM和旱地龙处理土壤含水量主要蓄积在40cm以上土层,相
为比较地下滴灌与膜下滴灌灌水方式对玉米的影响,进行了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3种灌水量(膜下滴灌灌水量的70%、85%和100%)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滴灌玉米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加.灌水量相同条件下,膜下滴灌较地下滴灌多耗水2.63%.地下滴灌条件下玉米在抽雄开花期日均耗水达到最大,平均为4.10mm/d,膜下滴灌玉米在拔节期达到最大,为5.08mm/d.膜下滴灌玉米株高和茎粗分别在抽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