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76223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芝麻(Sesamum indicum L.)为重要的优质油料作物.近年芝麻枯萎病在河南省南阳市部分芝麻田块严重发生.为查明该病的病原,作者于2012年夏季在南阳市卧龙区采集芝麻枯萎病样品,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将分离物移植于PDA平板,待产孢后进行单孢纯化.取单孢菌株ZY-2为供试菌,依据柯赫法则确认其对芝麻幼苗有致病性.该菌在PDA平板上菌落圆形,白色或粉红至紫红色.分生孢子梗瓶状(多短于25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或肾形,大小(7.3~18.0)μm×(3.3~5.7) μm(平均11.3μm×4.2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新月状,具3~5个隔膜(多为3隔),大小(26.4~67.0)μm×(3.6~6.6)μm(平均40.3μm×5.4μm).顶细胞锥形,或弯曲成钩状,足细胞不明显.厚垣孢子顶生,间生或串生,卵形或近球形.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病原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得到502bp片段(GenBank登记号:KF671955).用引物EF 1T和EF2T扩增病原菌转录延伸因子基因(tef基因)序列,得到673 bp片段(GenBank登记号KF690634).在构建的基于rDNA-ITS序列和tef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供试菌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分别在自举值95%和100%相聚一群.根据形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供试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该菌可在7~34℃(最适28℃)及pH2.5~9.5(最适6.5~7.5)中生长;在以蔗糖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快,以D-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在以氯化铵、硝酸钠和L-组氨酸之一为氮源时生长较快,以磷酸二氢铵为氮源时则生长较慢;在以D-半乳糖和D-丙氨酸分别为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最多,而在以L-脯氨酸和葡萄糖分别为氮源和碳源的培养基上不产孢.
其他文献
2013年,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在对北京口岸入境植物产品及旅客携带物进行检测中,多次截获重要植物寄生线虫,本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种类的检测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讨论,以便国内同行参考。
本试验采用四苯硼钠比浊法和对峙培养对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病原学实验室保存的15株木霉菌进行了解钾与拮抗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5株木霉菌的解钾能力均较差,在固体培养基中均没有解钾透明圈的出现;在液体培养基中,T9和T14木霉菌株表现出微弱的解钾能力,KC1的含量分别升高了0.0289μg/mL和0.0084μg/mL.在与番茄灰霉菌的对峙培养中发现,15株木霉菌都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T14菌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or scab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disease on small grain cereal crops worldwide and is especially serious in China.Over the past three deca
会议
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属含羞草科,合欢属,是著名的热带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近年,由于桉树栽培受到限制,南洋楹成了替代树种,促进了南洋楹丰产林的发展.但部分南洋楹无性系新造林发生局部叶片黄化,枝条干枯,长势较差,甚至整株死亡.为明确其病因,在广东增城及博罗南洋楹基地采集病样标本,发现枝条上有梭形黑色凹陷病斑,病斑上有小黑点.分离和纯化后的病原菌,经
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首要病害,每年可造成68亿多千克稻粮损失.当前,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仍是药物防治,抗药性的产生而导致防治失效是药物防治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产生抗药性的风险与病菌对药物的敏感度(耐药力)的群体特征有关.本文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测定法,比较了来自广西主要水稻种植区的480个稻纹枯病菌菌株,对3种常用药物(井冈霉素,丙环唑和多菌灵)耐药力的群体特征,以期为评估该病菌对这3种药物产生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et Daniels)引起的叶部病害,该病在全球玉米产区普遍发生,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了解病害的抗性生理机制和获得抗病基因,对选育抗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4个抗/感灰斑病的玉米自交系(掖478和K12表现为感病,78599-1和OH43Ht1表
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在我国属第一大粮食作物.河南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玉米在河南省是小麦收获后种植的最主要粮食作物.根据作者前期调查结果,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Matsush.) Nirenberg ex Gerlach & Nirenberg是引起河南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对玉米的危害不仅表现在降低玉米产量上,更重要
山莱萸是中国名贵药用植物,在我国集中分布于河南南阳、陕西汉中、浙江杭州等地.近年,作者对南阳市西峡县山莱萸产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由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引起的叶斑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病斑圆形至近圆形,黑褐色至棕褐色,直径多为1~4 mm,部分相邻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的褐斑,褐斑外围组织多退绿黄化.病害严重发生时,病株70%以上叶片卷曲或枯死,落果率可达60%以上.对病叶样
异三聚体G蛋白信号途径是真核细胞感受外源信号,并将外源信号整合为胞内信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之一,而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GS (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是该信号途径的负调控因子。前期研究发现,稻瘟病菌的8个MoRgs蛋白在该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些MoRgs蛋白通过调控哪些基因的表达,通过与哪些蛋白相互结合,从而调控该病菌生
会议
大斑刚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 Suggs,俗称玉米大斑病菌),属子囊菌门毛座腔菌属,由其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真菌病害,多发生于全球冷凉地域的玉米产区,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研究表明,cAMP信号转导途径是真菌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外信号跨膜转导途径,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发生及发育、次生代谢以及致病性等生物进程均起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