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扩散层两相水传递的格子玻尔兹曼模拟

来源 :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u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两相水传递的数值模拟有助于了解电池内部的传质特性,从而更好地反映电池的输出特性.本文采用格子Boltzmann 方法,模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扩散层内的两相流动和传质,从微观的角度对多孔扩散层结构内的流动和传质进行分析.在微孔层扫描电镜图的基础上,考察孔隙率、孔的大小和梯度孔隙率对传质的影响,并研究了在有液态水存在条件下液体饱和度和扩散系数的关系,作为电池设计和性能分析的参考.
其他文献
采用等初末温度比较法和等温法分别在微波及水浴加热下反应结晶合成制备了三维碱式碳酸镁颗粒.用SEM,XRD以及粒度分析表征不同阶段样品,用化学分析滴定法跟踪反应结晶过程中镁离子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碱式碳酸镁晶体由二维纳米片自组装而成,微波场对碳酸镁结晶具有促进作用,即微波对碳酸镁结晶中初级纳米颗粒的组装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碱式碳酸镁纳米片的生长速率,从而增大颗粒粒度,但微波没有改变产物晶习;不
使用CCD可视化技术对水平放置的玻璃通道内的同向流动的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进行研究,实验观察到稳定的弹状流、弹状环状流、环状流以及分层流,并建立了不同流型间转换边界的预测模型.考察了微通道表面浸润性和不同的实验体系对气液两相流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浸润性的改变引起流型转换边界的变化,液相表面张力较小的体系更易于分散相的形成.
合成了七种铽的稀土荧光有机材料-铽三元有机配合物,通过荧光光谱的测定,比较了第一配体的改变对配合物发光性能,尤其是发光强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以邻菲啰啉为第二配体的情况下,第一配体对铽三元配合物荧光强度影响顺序依次是:磺基水杨酸>对甲基苯甲酸>水杨酸>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乙酰丙酮,其磺基水杨酸为第一配体的铽三元有机配合物荧光强度最大,其相对强度为20000.
本文采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进行相变石蜡吸附精制工艺正交试验研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相变石蜡的脱色率,研究了活性炭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吸附精制工艺.并采用自动吸附仪、气相色谱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测定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相变石蜡的正构烷烃分布和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的BET总比表面积为1718.49m2/g,BJH平均孔径为3.1629nm,微孔体
采用显式代数应力湍流模型(EASM )和标准k-e模型模拟了两种不同桨叶形状的无挡板搅拌槽内的湍流流动,并将预测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周向速度的预测上EASM模型的模拟结果远好于k-e模型,径向速度的预测EASM模型稍好但与实验值差距较大.显式代数应力模型与大涡模拟(LES)相比还有差距.总的来说,作为雷诺应力模型(RSM)的近似,EASM在各向异性湍流的预测上要好
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乙酰丙酮铟和乙酰丙酮氯化锡为主要原料,220 ℃下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得到粒径为7~9 nm的氧化铟锡(ITO)纳米颗粒.利用XRD、XPS、SEM、TEM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ITO 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无需经过高温煅烧,制备的ITO 纳米颗粒结晶度高、Sn 元素以SnO2的形式成功掺杂进In2O3 晶格中;无需使用表面改性剂,制备的ITO 纳米颗粒能再分
以臭氧与光催化共同作用降解甲基橙作为模型反应,考察了臭氧协同液固相光催化悬浆态和固载态降解甲基橙的效率差异.对比光催化悬浆态和固载态体系分别与臭氧耦合降解甲基橙的速率常数表明,悬浆态下,臭氧和光催化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而固载态下,协同效应不明显.两种催化剂形态下臭氧与氧化钛的接触面积不同导致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量差异可能是产生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三种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液液搅拌槽内的临界转速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三种不同的数值判据来确定临界转速,在与通过经验关联式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对三种数值判据进行了分析.
使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针对现有乙酸乙酯和乙酸正丙酯工艺的改造,提出并研究了乙酸乙酯和乙酸正丙酯联产流程,探讨了理论塔板数、侧线出料位置、侧线回流量、塔顶回流比等参数对酯化塔分离效果的影响,为实际生产工艺的技改提供了参考依据.
撞击流沉淀技术有很好的微观混合特性,本文利用撞击流沉淀法,以六水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以尿素和乙醇为添加剂,成功地制备了片状的氢氧化镁超细粉末.考察了氨镁摩尔比、水热处理、干燥方式等工艺条件对产品的收率和形貌的影响;并做了撞击流沉淀法与传统搅拌槽反应法的对比实验.通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撞击流反应、共沸蒸馏干燥可制得分散均匀的、片状超细氢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