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设计和神经网络在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渗流场反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运行十年学术研讨咨询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是世界上开挖高度最大的边坡之一,裂隙及陡倾角断层较发育,岩体渗透性是影响高边坡稳定和变形的重要因素.结合工程建设期现场压水试验成果及地质资料,建立船闸区三维饱和稳定各向异性渗流有限元计算模型,以地下水位监测数据为反分析目标控制值,采用均匀设计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岩体渗透张量大小和降雨入渗系数进行了反演,然后利用反演参数对高边坡渗流场进行了计算,误差分析表明反演参数得到的地下水水位与监测资料基本吻合,验证了反演参数的合理性,据此可以对高边坡运行期水位进行预测.
其他文献
三峡水电站共安装32台单机容量700MW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机电安装工程面临装机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施工工期紧等难点.在三峡集团的统一领导和科学组织下,通过创新管理和工程实践,实现了机组安装投产“又好又快”的成果,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
在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推动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三峡企业技术标准.本文论述了推进三峡企业技术标准的意义,并对三峡企业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与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企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三峡电站水轮机是目前世界上运行水头变幅最大的巨型混流式水轮机之一,其运行稳定性自始至终是设计、研究、制造和用户关注的首要课题.在初步设计、技施设计、机组招标采购和合同执行、机组调试和试运行,以及水库蓄水位上升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模型试验和真机测试等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针对三峡工程的特点,从设备制造和工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的关键技术措施,在三峡机组设计、制造和
因三峡水库防洪需要,三峡水库每年水位变幅达30m,初期挡水135m水位与正常蓄水位175m之间相差40m.为保证三峡机组在大变幅水位下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设计选择1号、7号、21号、26号、地下电站31号机组为监测对象,布设了相应水力学监观设施,对该机组在不同水位条件下运行及机组甩负荷、动水落门等工况下进行水力学监测,监测水电站机组及流道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水力特性.监测结果表明,三峡水轮机组在13
三峡船闸自2003年6月16日试通航以来,已安全运行15年.2011年三峡船闸年货运量突破1亿t,提前19年达到并超过2030年的规划运量.本文总结了三峡船闸结构与输水系统的设计特点,对衬砌墙和输水系统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船闸目前的运行状态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保障船闸长期安全、高效运行的建议.
三峡船闸是目前世界上水头最高、规模最大的内河连续船闸,在深切开挖的岩槽中修建,主体建筑物首创衬砌式复合结构,输水系统采用正向取水、两侧对称主输水廊道、四区段等惯性出水、盖板消能、旁侧泄水的方案,其工作性态与其他船闸多有不同.船闸运行及枢纽试验性蓄水以来,根据船闸自身特点和运行状况,开展了5次大规模单线计划性停航检修,集中解决了各种类型建筑物的检查、分析、评估和修复工作,使三峡船闸始终保持良好工作状
本文就锚索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形式、锚固段长度、钢绞线强度利用系数等进行了回顾与再思考,并根据73台锚索测力计长达15年左右的监测资料,对锚索预应力变化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给出了锚索在锁定时以及锁定后的预应力损失率的量值、分布特点.同时,将锚索锁定后预应力损失划分为四种模式,指出“急剧损失期、随机摆动衰减期、周期性平稳波动期”三阶段发展模式最为典型.在此基础上,针对预应力变化的不同阶段,分析总结了
三峡集团利用2017年和2018年三峡船闸计划性停航检修,通过涂层检测设备对所有人字门和反弧门漆层粉化剥落、起泡面积和门体锈蚀面积、深度进行了测量统计.结果表明,北线人字门粉化剥落较为明显,占门体涂装面积的16%~33%,单扇门锈蚀最大面积为170.3m2,占门体涂装面积的1.7%;南线人字门整体状况较好.反弧门仅有少部分区域出现鼓泡、蚀孔、涂装层脱落及面层氧化等腐蚀现象,所占面积均在门体涂装面积
物理模型在解决复杂三维水力学问题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缩尺会使模型试验成果产生一定偏差,对船闸模型而言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鉴于此,在船闸模型设计、模型试验条件确定或成果分析时均会依据以往经验考虑缩尺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由模型预测原型.如在三峡船闸设计研究阶段,根据国内外已建高水头船闸流量系数原型比模型增大10%~19%的经验,对分流口等局部模型试验条件进行校正并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后确定了分流口等
三峡升船机是中国第一座齿轮齿条爬升式垂直升船机,规模巨大、技术复杂,同种类型的升船机在世界上尚无建成投产的先例,一直深受国内外工程技术界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论证,经过漫长的方案比选和设计研究,最终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式、长螺母柱一短螺杆安全保障”方案,其设计研究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攻关和试验研究,得到了国内众多单位的大力支持.工程建设攻克了关键设备研制、高耸承重塔柱和大型超高设备高精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