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及根系分泌有机酸特性的研究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feng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对5个小麦品种根系分泌进行了收集、浓缩,研究了5个小麦品种生物量、根冠比和有机酸分泌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生物量和根冠比有明显的差别.93-124和云麦47根系分泌有机酸的速率最快,云麦53和云麦56根系分泌有机酸速率最慢,小麦品种之间根系分泌有机酸速率差别较大.
其他文献
针对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腐殖质相互关系问题,用团聚体分组和颗粒分组方法分别得到不同粒级团聚体与土壤颗粒样品,测定其腐殖质组成和胡敏素组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碳、氮以及腐殖质各组分含量随粒级变化的规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颗粒中>53μm粒级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明显低于<53μm粒级,而团聚体中>53μm和<53μm粒级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则基本处
本文针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中下游冲洪积扇平原绿洲的典型农田土壤的室内光谱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质地及水盐条件下土壤光谱反射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光谱反射率表现为:粘土>粉粘壤土>砂壤土;不同盐分含量的土壤光谱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利用BP神经网络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含盐量与其反射率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在土壤含水量的反射率特征波段内,构建了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本研究对于新疆农田土壤的水盐高光谱动
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技术与建模方法是当前土壤近地传感器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可应用于土壤养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农田作物的精确施肥管理.本文以新疆自治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以非线性模型为核心的数据挖掘技术,包括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等方法分别建立了不同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原始光谱与有机质含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比较的1∶1、3∶1和全部样本建模并全部验证的三种样本模式划分对建模的
本工作将采用悬液alien效应法来实验测量有机修饰对黄棕壤型水稻土和砖红壤粘粒与吸附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本工作选用黄棕壤型水稻土和砖红壤为供试土样.分别用阳离子型修饰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和阴离子型修饰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来修饰水稻土和砖红壤.季胺CTMA的四个用量为0.0326、0.0815、0.1467和0.2445 mol kg-1.SDS用量是按砖红壤的阴离子交换量来称
为了探明培养温度对在土壤中土霉素降解的影响,以3个性质差异较大的潮土、黑土和红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土霉素分别在温度为5℃、15℃和20℃条件下的降解情况.拟为探明土霉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三种土壤中土霉素的含量均不断减少,培养温度为25℃条件下,土霉素降解速率明显快于15℃和5℃.(2)土霉素在土壤中的降解曲线均符合
近年来围绕秸秆还田与农田土壤理化特性及作物响应机理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重视的热点问题。农作物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辽宁凌源市和阜蒙县两地进行玉米秸秆不同用量的整秆深施还田试验,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研究不同秸秆施用量对草甸褐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凌源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
以黑龙江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与土壤近红外光谱的预测模型.采用平滑、多元散射校正(MSC)和一阶导数3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分别处理原始光谱,分别建立SOC、全氮预测模型.结果表明:SOC模型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9,预测相关系数r均高于0.95,相对预测误差RPD均高于3.0,说明NIRS(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本文采集长白山北坡五个典型植被带(阔叶红松林、明针叶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林下土壤,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的中性单糖分布、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结合中性糖来源差异进一步探讨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机制.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中性糖中碳相对含量为80.55-170.63 mg C·g-1 SOC,不同海拔高度下差异显著,并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增的趋势.采用多元线性拟合分析得出生长季均温是影响中性糖相对含量的
镁、钾营养都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以多种方式参与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对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溶液培养方法,设置3个镁浓度(0.05、1.0和5.0mmol L-1)和3个钾浓度(0.1、2.0和6.0 mmol L-1),在玻璃温室条件下研究了镁、钾交互作用对水稻(Oryza sativa L.)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缺镁不仅没有被
土壤砷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世界性环境问题.砷具有高生物毒性和不可降解性.砷酸根[As(Ⅴ)]和亚砷酸根[As(Ⅲ)]是无机砷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形态,As(Ⅲ)的毒性比As(Ⅴ)大60倍.进入土壤的砷,能被粮食作物、蔬菜等生物富集,进而进入食物链,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土壤固相组分对砷的吸附可减少砷的生物富集,从而减轻砷对人畜健康的威胁.植物根系的分泌、施肥和污染物的滥排滥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