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xu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前方入路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13例患者,男9例,女4例,其中8例出现截瘫症状,手术包括病灶清除,植入自体髂骨,或植入自体髂骨钛笼进行融合,应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
其他文献
病人体位总是呈仰卧位,手术床应水平。脚凳的摆放,方便膝屈曲位的维持,脚凳置放的最佳位置为患肢小腿肌肉最丰富处。大多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止血带,但有两个例外。第一是肥胖的病人,第二是已知周围血管病变并且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血管搏动的病人。
目的 建立出一种有效的疼痛管理模式,充分满足创伤骨科患者对镇痛的需要,防止或减轻疼痛对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 方法 根据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71例)及观察组(214例),观察组开展以创伤骨科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即成立疼痛管理领导小组、对护士进行系统化的疼痛管理培训、制定疼痛评估规范并记录疼痛程度、适时镇痛、规范实施创伤骨科术后镇痛的三阶梯镇痛方案、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措施
目的: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自指间关节离断的断指再植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是否可以进行保留关节的断指再植(而不是对指间关节进行融合)。
目的 分析研究髌骨一过性脱位的影像学表现,加深认识并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急性髌骨一过性脱位患者的X-线、CT及MRI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确定髌骨位置、骨折、骨软骨骨折、骨髓水肿、髌骨内侧支持带的损伤、关节积液及其他合并损伤情况。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问题一直是困扰人工关节学科迅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尽管现代手术运用了预防性抗生素、严格的无菌条件及规范化的操作技术 ,使术后感染率有所下降 ,但仍然保持在 1%左右[1]。感染一旦出现 ,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延长手术康复时间、影响关节置换效果 ,并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成为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何有效预防术后感染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的课题。本文就关节置换术前、术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在马蹄内翻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家属对患儿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科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CCF的患儿120例,对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随访,内容包括复诊按时率、穿戴支具执行程度及患儿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肱骨远端复杂骨折诊断及治疗的辅助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 1月- 至2016年 5月 笔者收治12例肱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常规摄X线片,完善术前全身情况检查和各项常规检查,并行肱骨远端三维螺旋CT扫描,将所获得的数据经Mimics软件(Mimics10.01,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进行转换成RP机器可读取的数据(STL).
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比较。方法 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分别采用TLIF治疗和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VAS、ODI、JOA评分变化及椎间植骨融合率。
会议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分组的方法,外显子组测序发现TGF-β?超家族和TGF-β/BMP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探讨BMP-2基因新错义突变位点与胸椎黄韧带骨化发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结合游离腓骨移植两阶段治疗下肢长段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12例下肢长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9~46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压砸伤3例,机器挤压伤2例.其中股骨缺损3例,胫骨缺损7例,跖骨缺损2例;骨缺损长度6~14 cm,平均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