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PC法制备ZTA/钢基耐磨复合材料及三体磨损性能研究

来源 :第5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V-EPC(实型负压铸渗)工艺成功制备出ZTA陶瓷颗粒增强合金钢耐磨复合材料。结果 表明:采用负压铸渗工艺能有效的提高铸渗深度,排除复合层内气孔,获得较好的复合材料层;陶瓷颗粒 在复合材料中的体积分数为42%~56%,颗粒与合金钢基体界面结合良好,无缩孔、裂纹等缺陷;在三体 磨料磨损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绝对磨损体积随磨程的增加而减小,而合金钢和高铬铸铁没有这种变化,ZTA/ 合金钢复合材料的抗三体磨料磨损性能是热处理态合金钢的4.37倍,热处理态高铬铸铁的3.26倍。
其他文献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了稀土Dy3+掺杂的锰锌铁氧体Mn0.3Zn0.7Fe2-xDyxO4(x=0, 0.01, 0.02, 0.03, 0.04)。借助于TG-DSC、XRD、 FT-IR、SEM技术,分析了样品的形成过程、微观形貌、粒径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当x≤0.03时,制得的粉体为单一的尖晶石型锰锌铁氧体。随掺镝量的增加,样品的晶格常数先增后减。适量Dy3+掺杂使得红外特征谱带向高
采用饱和蔗糖溶液为溶剂,通过低速离心,可去除硅藻土中的杂质和破碎小颗粒,对其进行分离。同时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硅藻土比表面积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600℃以下煅烧对硅藻土的比表面积影响甚小,800℃以上温度煅烧不仅明显降低其比表面积,而且硅藻土表面出现去羟基化。当硅藻土表面负载上一定浓度的Fe2O3纳米颗粒后,其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杀菌率可达到96.2%。
以片状铝粉、硝酸铋(Bi(NO3)3·5H2O)为主要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将Bi2O3复合于片状金属铝粉表面获得了包覆效果良好的Al/Bi2O3复合粒子。为了测试复合粒子的红外隐身性能,利用SEM、XRD、粒度分析仪对复合粒子形貌、晶体结构及粒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红外发射率仪对制备的Al/Bi2O3复合粒子粉体进行了红外辐射率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复合粒子为黄色粉体,最佳红外发射率为0.73,Bi
本研究尝试采用无毒的小分子多元醇类(包括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甘油,赤藓醇,木糖醇, D-山梨醇,肌醇)加入丝素蛋白材料中,探讨小分子多元醇对丝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丝素蛋白结构 的变化与加入醇类的亲水亲油值(HLB 值)有关,当加入分子的HLB 值>9.8 时,丝素蛋白主要形成Silk I 结晶结构,当HLB 值<8.9 时,丝素蛋白主要形成Silk II 结晶结构,而当加入分子的HLB 值
构建具有特殊微观几何形状的粗糙结构及其表面进行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一直是疏水领域的研究重 点。利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构筑粗糙结构,从而获得性能优异持久的疏水性材料。聚膦腈主链具有极好的柔 顺性和良好的分子可设计性,是制备疏水表面较好的材料之一。本文采用苯侧基含氟双酚单体与六氯环三 磷腈进行沉淀聚合反应,制备具有尺寸可控的新型含氟环交联型聚磷腈微纳球,并深入研究了聚磷腈微纳 球的疏水性能。
本实验采用Mg粉、Ni 粉混合,经直接冷压或球磨、烧结等不同工艺获得块体电弧阳极材料,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制备Mg-Ni 复合储氢材料超细粉体。用XRD、TEM 、ICP 分析手段研究了粉体的相组成、形貌、颗粒大小、成分等。由物相分析可知,Mg粉、Ni 粉混合烧结后基本都转化为Mg2Ni 相;经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后,Mg相增加,同时生成MgNi2 相,证明在电弧作用时母相Mg2Ni 发生了 分解生成
最近,人们发现反钙钛矿化合物Mn3(Cu1-xGex)N展现出巨大的负热膨胀性能:其体积在室温附 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收缩。在本工作中,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研究了体系负热膨胀的起源和磁性原 子间的交换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磁构型Γ5g具有最大的晶格体积,锗原子的引入使Γ5g成为体系的基态 磁构型,从而造成体系在相变时的体积收缩。同时,锗增大了基态和顺磁态的体积差。体系中不同近邻间 的交换相互作用
本研究借助管式电阻炉,通过冷却过程中对水泥熟料的保温处理(热调控)和掺杂 SO3 实现熟料中Alite 的晶型调控。实验发现,单独的热调控不能使M3 型Alite 向M1 转化, 但是会导致Alite 晶胞体积的变化;SO3 掺杂可以使得转化进行,但是转化的量有限。通过 热调控和掺杂联合作用,则可以使得M3 型Alite 最大程度向M1 型转化,得到以M1 型为 主的熟料。同时热调控对熟料中其它矿
以丙烯酸异辛酯、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以氮化铝和氧化铝为填料,通过溶液接枝 聚合反应制备导热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与填充共混的导热压敏胶性能进行比较,并对导热填料、单体 加入方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等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溶液聚合的条件下,采用接枝聚合的方 式加入单体,能较好的控制反应过程;引发剂用量为0.5%时,聚合物粘度较高;反应温度在84~86℃时, 得到的压敏胶性能比较良
借助于Maxwell 电场仿真模拟软件和具体试验研究了针头间距和针头数量对运动射流所处电场分布 以及纤维最终沉积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针头间距的增加,电场相互干扰程度减弱,得到的纤网会 由椭圆形向圆形转变。在多针头静电纺工艺中,靠中的针头得到的纤网与边缘针头对应的纤网的外观存在 明显差别。基于研究结论,设计了网带式多针头连续静电纺装置,该装置可以制备出不同幅宽和不同规格 的纳米纤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