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LaSrCrMnO膜的透氧性能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ta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La<,0.75>Sr<,0.25>Cr<,0.5>Mn<,0.5>O<,3-δ>管在不同氧分压差驱动下的氧渗透流量.在920℃,当管外侧暴露在空气中,而内侧以用Ar(35ml min<-1>)稀释的H<,2>(15ml min<-1>)吹扫时,氧渗透量达到5.4×10<-7>molcm<-2>s<-1>.讨论了氧渗透过程与氧化反应偶合的机制,并探讨了氧渗透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其他文献
用水热法合成了由β-Co(OH)纳米片组装成的花状微米球,以此为前驱体,经升温焙烧后得到了花状CoO微米球,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产物CoO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研究.
以Na-β-AlO作为固体电解质,FeO,FeO,3NaO.5FeO混合物作为参比电极,制备了SO气体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SO分压的对数与传感器的电动势之间符合能斯特关系.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证实,作为辅助电极的NaSO层能够在Na-β-AlO管表面原位生成.
本文采用微波合成技术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并通过Cr离子掺杂,提高其电子电导和锂离子的扩散,改善了材料的比容量和高倍率性能.通过XRD,SEM和恒电流充放电实验,研究了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通过交流阻抗实验,测定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当Cr掺杂量为1﹪时,采用0.25C进行充放电,材料比容量由未掺杂时的96mAh/g提高以131mAh/g,锂离子在固相材料中的扩散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过渡金属草酸盐化合物前驱体,在370℃热解前驱体获得系列复合氧化物NiAlMnCoO(0≤x≤0.8)作氧还原电极催化剂,用红外光谱(IR)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对材料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线性电位扫描和锌空气电池放电测试研究了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低温热解可以获得活性较高的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钴含量为x=0.6时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最高.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具有均一方相的Mg和F掺杂Li-Mn-O基尖晶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采用XRD、SEM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0.5C充放电倍率下,LiMnMgO首次放电容量约90mAh/g,较LiMnO的102mAh/g低,但循环性能显著提高:300次循环后,容量不发生可察觉衰减;LiMnOF较LiMnO容量与循环寿命都有较大改善,首次放电容量为113mA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预测Mg在LiFePO的不同位置的掺杂对材料的电子结构产生的影响.通过对LiFePO、LiFeMgPO和LiMgFePo三种材料态密度的计算得出Mg的掺杂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子电导,且不同位置的掺杂,其对电子导电率的影响不同,通过计算模拟发现:Mg在Li位的掺杂相对于在Fe位的掺杂,其对材料的电子电导的提高贡献更大些.通过离子导电的分析方法,模拟了Mg在不同位置的掺杂对Li的离子
通过第一性原理电子能带结构计算,首次从理论上预测了对LiFePO的Li位进行Cr掺杂可以大幅度提高LiFePO的电子电导率,并就此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导电机理,从而澄清了各种可能的争论和质疑.
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计算,得出Cr在Li位掺杂将阻塞Li离子的一维输运通道的结论.然后,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模拟了Cr掺杂后的材料的容量的相对值.发现,掺杂量越大,对材料的容量影响也越大.同时,也模拟了不同晶粒大小对材料容量的影响,发现晶粒越小,掺杂对其容量的影响就更小.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SrCuO(x=0.15,0.2,0.3,0.4)系列样品,在900℃焙烧12h,可以形成单相正交钙钛矿结构.对LaSrCuO(x=0.15,0.2,0.3,0.4)系列样品的电学性能研究表明,LaSrCuO电导率最高,与LaSrCuO相比,LaSrCuO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作为以SDC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阴极在中温区,可获得较大的电池输出功率.
为了优化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成型工艺,本文考察了制备用材料和方法对膜电极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涂刷法制备膜电极的扩散层,催化层中Pt担量控制在0.8mg/cm,采用Nafion做为催化层粘结剂,并且Nafion用量占催化层质量的35﹪,以Nafion112膜作为质子交换膜,在压片温度为130℃、压片压力为8MPa、压片时间为90s的条件下制备的膜电极,组装成电池后,电池的电性能较好